美国精神病人

HD中字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贾斯汀·塞洛克斯,乔什·卢卡斯,比尔·萨奇,科洛·塞维尼,瑞茜·威瑟斯彭,萨曼莎·玛西丝,杰瑞德·莱托,威廉·达福,卡拉·西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7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8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9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意义危机

       又看了一遍,关于凶杀的真实性已经谈论够了,就像有人说电影的主旨还是要让观者注视到人物的内心层面上而仅非行为——结尾贝特曼的那段独白提到的自我逾越和面临意义危机的主题上。如果读到小说的话,可能一些立意上的诠释能显得较之清晰些。后来有幸读到拉斯·.史文德森的《无聊的哲学》,里面对精英阶级的边缘现象有很多哲学上的细节例证,其中也不出意外地谈到了《美国精神病人》,借此托物言志,摘录到这里。





    书里还提到同样将无聊与越界作为看待世界主要视角的《威廉·洛弗尔》里的主人公,就年代来看,在《美国精神病人》里,谋杀与虐待的血腥场景是必要的,其原因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威廉的罪行过于四平八稳了。

    《美国精神病人》的第一句话就是“来到这里的人,放弃你们所有的希望吧”——这是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第三首诗里地狱之门上的戒令,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不是出口”,整个故事就以这两句话为框架。正如贝特曼清醒地认识到“我的生活就是地狱”,但当他指出这一点的时候,从来没有人理解。

    在小说里,给贝特曼带来强烈的情绪震撼的几个情节之一,就是一个熟人有着比他更为漂亮的名片。在贝特曼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他们富有而整洁,有着优雅的外表。正因为一切看起来都一样,所以只要有任何差别,无论在读者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对于贝特曼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当他看到两种不同商标的矿泉水时,兴奋得无法自制。
 
    
    上帝死了;世界毫无意义;正义死了;性完全被量化,沦为一个金钱与数量的问题,这就是贝特曼的世界。对于时尚的依赖显示了自我个性的渺茫,亦即一个人无法使自己区别于他人,而这个表层根本没有深度。在这样一个世界,人如何能够寻求意义呢?贝特曼的答案是:将其推到极致,然后越界;穿越一切想象得到与想象不到的界限,从而制造差异,打破千遍一律。通过在血泊中行走,取出别人的脏腑,他感到自己确实能够抓住某些真实。现实在他面前一晃而过,读者完全不能确定什么是贝特曼的真正行为,什么仅仅是他的想象,因为除了他自己的唯我论的现实外,没有任何评判标准,“这就是这个世界、我的世界的运转方式”。这样的唯我主义与传统的存在主义思想完全一致,与“焦虑”、“恐怖”、“恶心”等术语的运用完全合拍。尤其是焦虑,在《美国精神病人》中起着核心作用。在很多场合下,贝特曼提到一种“无名的恐怖”,还对他的秘书谈到恐怖的各种形式,但没有继续深入下去。这种恐怖几乎没有什么形而上学的深度,贝特曼的邪恶可能就来源于这种恐怖的感觉。

    贝特曼在世上是一个孤独者,除了极为泛泛的人际交往外,完全与世隔绝,他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无聊。贝特曼存在主义式的放逐以及完全与虚幻世界中的生活,使他不可能同情任何人,也榨干了他身上所有的人性。事实上,贝特曼有一定程度的自知之明,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内涵,但坚持认为不可能更深入地去理解自身。然而,这种不可能并非来自令人绝望的无聊,而是他自己根本没有思维可去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分析能告诉他自己是谁,原因是:“没有答案”。这种无法克服的无聊以变态的邪恶来做出补偿。

    《美国精神病人》缺乏真正的叙事结构,只是由一系列的单个事件组成。这反映了贝特曼对于自我的破碎感知。缺少一个承前启后的真实历史,就使得贝特曼必须随时随地寻求个人身份。连贯的体验以叙述的维度为前提,但贝特曼无法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一个连贯的叙述,除了一堆信息外,他给读者提供不了任何东西。

    这样一个抽象的个性化进程无法给生活提供实质的意义。人们需要一个与无限相关的目的。在精神上,我们有与贝特曼相似的地方,但拥有他缺少的一些能力——创造纯粹象征化的表达来抒发对文明的不满的能力,认识到自身之外的关键界限的能力。正是这些能力,使浪漫主义与野蛮状态保持了一步之遥。为何要遵守这样的界限?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实用主义的答案:不这样会更糟。

    从很多方面来看,贝特曼都是一个经典的存在主义英雄。存在主义的典型口号是:只有个人生活才有价值,才能创造价值。正因为这些价值纯粹由个人来决定,因而也完全是武断的。既不能从自身寻求所必须的意义,我们才在外界找到这种意义——例如,时尚。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并不长久。为了克服这种缺憾,我们总在寻找新的东西。

    大多数人都面临着这样的意义危机。制造有意义的假象,在转瞬即逝的事物上寻找身份认同,因此这种身份也是昙花一现的。现代解放运动的本意是解放个性,但结果却是人性的泯灭。我们的生活,完全就像是旅游。鲍曼:这个世界是旅行者的地盘,这个世界是供人享乐的,享乐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大多数情况下,审美意义是唯一需要的意义,也是唯一能够承受的意义。然而,随着这个进程——将一切美学把所有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波及整个世界,留给非审美特性的空间越来越少,世界也逐渐丧失了其意义。


——《无聊的哲学》

    

 2 ) 鼻毛般的动机,汪洋般的杀意。

最开始我不理解,主角一群人在夜店玩到大半夜,早上Patrick还能起来运动、洗澡、护肤,然后再去上班。才睡几个小时?哪来的精力?
看了一会儿我就懂了。Patrick身居高位是因为这是他爸爸的公司,他每天上午健身美容花很多时间,上班迟到。工作时间看杂志听音乐,每天好几个饭局,坐着浮夸的超长轿车,夜里嗑药嫖娼。剧情简介上说他是名校毕业、赚钱能手,电影里却表现得像个绣花枕头,连金融业的人都站出来说这行绝对不可能这么闲,位子再高也不行。难说那些辉煌的学历和业绩是不是就跟他撕下来的面膜一样,并非他的真实情况。
他上班时候对秘书的着装越权干涉,是典型的职场性别歧视。换了描述现今的美国影视作品,秘书一告一个准,就算暗恋上司也照告不误。结果后来秘书居然真的按照他要求换衣服了,可能80年代职场女性地位确实不高吧。男主到了Harry酒吧(是叫这个?)跟狐朋狗友谈天,还有脸说什么提升妇女权益。
我还注意到一点,片子中的80年代美国上流社会,基本没有黑人、黄种人。全是白人。故事发生不过是30年前,跟现在社会却有如此大的区别。
Patrick健身时候,电视里曾出现几次不同情节,有时候是3p片,有时候是德州电锯杀人狂,暗示也许男主什么坏事都没做,是这些片子让他产生了幻想。
男主角跟自己朋友的未婚妻勾搭,我猜一开始他们没有现在这么堕落和老成,最开始Patrick可能是喜欢她的,他俩还不仅是炮友关系,而是约会偷情关系。她和男主的朋友也许是家族联姻,男主和她是地下情。但是后来他们这个圈子的人生活越来越奢靡,那女人变得大部分时间因为嗑药而神志不清,除了金发之外再无其他魅力,Patrick的性格也越来越扭曲,他们的爱情消失殆尽。最后一次在床边的道别,她看着男主整理衣冠的样子,一反常态的清醒。她明白他们的感情和人性一起消失了。
电影里面设计几个有钱男人攀比名片的情节非常绝。这些人无聊和狭隘到这个地步,拼手表豪车西装女友就算了,连名片输了面子都满脸汗,至于吗?电影就是要让观众奇怪“那几张名片有什么区别”,而且整了半天名片还是互相喊错名字,更凸显他们圈子的不可理喻。不知道贝尔脸上的汗水是开拍前打上去的还是自己流出来的,要是真的演出来的就太精湛了。
名片比输之后Patrick心里不服,杀乞丐解气的一幕完全暴露了他的变态,鼻毛般的动机,汪洋般的杀意。他杀乞丐之前那番突如其来的指责,说是他在骂自己也不为过。“为什么不好好工作”什么的,他自己也没在好好工作。
那个让Patrick妒恨的家伙,我觉得面熟,想来想去是是《梦之安魂曲》的男主角,他也没怎么演过正常人。
两人来到男主角的公寓,看到地上的报纸和罩在家具上的布,我就知道,我最喜欢的QQ表情要出现了。
只是为什么是白布?血弄上去很明显,不好处理,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他难道期望被警察抓住吗。如果这一切是幻想,秘书(是她还是谁,反正是个金发)在干洗店为什么质疑这些白布?还是说真的是蔓越莓汁呢。
男主杀完人之后疯狂的发型和表情,堪称惊悚电影史上的丰碑,在我心中能跟《闪灵》中斧头劈开厕所门、《危情十日》中疯女人举起锤子这两幕并驾齐驱。
有人从“一地血迹前台也不问”这个细节判断出一切都是幻想,我认为不尽然。这一幕是幻想,其他不一定都是。制作方并不想让观众有结论,而是让一切介于虚实之间。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片的原因,我喜欢它更甚于《搏击俱乐部》。
这不,侦探的出现让“幻觉论”又动摇了。侦探是大家熟悉的“绿魔”叔。玩过《超凡双生》的人一定认出来,里面的研究员就是这个演员演的,连续看到他好亲切。
Patrick跟侦探说他27岁时候我小小惊讶了一下,他的褶子数量不太像个30都没到的人,是否为了虚荣谎报年龄?
晚上他找了两个金发小姐。为何执着金发最后也没交代,未婚妻是金发,情人是金发,酒吧里约炮的模特是金发,连秘书也是金发。有一幕我似乎看见他把一束金发揣进口袋了,是以上哪位女士的?个人倾向于是秘书的,他一直没有染指秘书,但其实对她有感情,所以捡起她的头发。
小姐们被男主叫到Paul公寓,不知道为啥像木头人似的,按理说小姐不都应该能说会道么。
然后男主开始放歌,长篇大论的说他喜欢的音乐。两个女人一脸茫然,完全没听进去。他就不能写个乐评发到滚石杂志,出钱让他们刊登吗?非得跟小姐讲?接着他拿出摄像机开始指挥小姐,我才明白,原来Patrick是叫她们来拍MV的。
电影发展到这里,我几乎确信男主角有典型的躁狂症特征:精力充沛,自命不凡,爱说爱笑,又极其容易恼怒,翻脸快,别人一点小冒犯也会让他产生极端愤怒。购物欲和性欲强烈。并极其渴望倾诉,希望别人关注自己、倾听自己,同时又不愿意倾听别人,对别人的事情毫不关心,冷漠自私。
第二次攀比名片之后,我以为Luis要死在厕所了,Luis却用小便完没洗的手抓住了Patrick的手,把Patrick吓跑了。在80年代,同性恋居然治得住精神病,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除了基佬,还有一个被Patrick放过的人就是金发秘书。这位秘书完全符合他的喜好,被他一直摆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就是没有一腿。显然出于某些原因他在犹豫。总算,秘书因为总忘记杯垫以及傻呵呵的说想去他一直订不到位子的餐厅,令Patrick下了狠心。都到了公寓了,她却还是因为清纯和勤奋而逃过一劫,这是男主角最像人的一幕。后来男主崩溃脆弱的时候也是给她打的电话。她看了男主恐怖的日志,可说是全世界唯一懂他的人,却因此绝望流泪——还记得她曾对男主说“你有没有想过让一个人开心”吗?这电影里什么都可能是假的,只有她的爱是真的,她希望能让他开心,看了日志之后明白,男主永远不会开心,无人能救。
除了秘书之外,站街女我个人觉得很无辜,看她这么冷的天,一个顾客也没有,明知道男主不是善茬,却也只好上了车。只是因为说Paul的公寓比Patrick的好就引来杀身之祸。她的死我比较心痛,同时暗下决心不管去谁家做客,一定要记清楚大门在哪。
男主角追杀她出门,光着屁股,浑身是血,拿着电锯,在楼道里狂奔的样子是整部电影的高潮。性感、恐怖、搞笑,电影的全部精髓融为一体。这荒谬的一幕和提款机一幕加起来又开始往“虚”上走了。
原著和导演就是要这样,在天平两侧一边放一个砝码,一切都像是假的,一切又都似乎说得通。
站街女为什么拍谁家门都没人理?也许每家每户都不愿意管闲事,人情就是这么冷漠。
她真的被杀了吗?也许是真的,Patrick曾在党朋面前说像打破那些女人的头,其他人都吓到了。
Paul死后Patrick为什么能肆无忌惮的使用他的公寓而不被任何人撞破?可能Paul也是个孤独人,没人会上门找他。
Paul公寓那些尸体怎么没了?也许是片尾老妇人出于自己的目的给处理掉了。
杀了20-40人怎么可能逍遥法外?也许在资本掌握权利掌握一切的社会,他爸势力就是这么大,没人敢查。再加上人情冷漠,熟人看见Patrick扛着袋子都不问里面是什么,只问袋子的牌子。堪称杀人犯的天堂。
律师为什么不认识男主?可能是律师是在公共场所帮男主掩盖罪行或者撇清关系。
为什么Paul死后又在伦敦被人看见?也许是真的认错人,毕竟电影中出现了多次认错人,华尔街的人都太像了,连名片都像一个妈生的。
那把锃亮斧子映出的Patrick,扭曲的像蒙克的《呐喊》,拿着斧子的Patrick却还是那么英俊,虚实两边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最后的最后,他看着电视,独白说什么我记不清具体了,类似“法律已经阻止不了我了”“无法结束的痛苦”之类的。我不禁咆哮了出来:这种腰缠万贯的痛苦请务必让我也尝尝吧!!!
----------------------------------------------------------
题外话,3个细节:
1,05:19男主撒尿时候看着墙上悲惨世界的海报。
2,13:42干洗店里的大妈用粤语讲:“哎呀,先生,先生我跟你讲”
3,15:52男主打电话,电话里传来一阵狂笑。怎么回事?我以为是个伏笔,结果什么也不是。
4,看别人影评说李奥纳多当初有可能演,幸亏后来没演。小李自带剧透,他演的男主一定是妄想狂,主“虚”派会压倒性胜利。

 3 ) 孤独造就了疯狂

这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贝特曼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

他是英俊的华尔街精英阶层,自恋敏感攀比一切,竭尽全力展现完美,从衣着打扮到一言一行,无不精致到无可挑剔。只是标准化表演性的社交生活,虚荣浮华的物质主义沉迷,解决不了他内在的孤独感疏离感。物欲横流之下无处舒缓的人心,在狂躁空虚的深渊里沉沉下坠,只能用臆想中肆无忌惮的虐杀来宣泄。疯狂之后,才能回归正常,白天依然继续他审慎的中产阶级生活。

 4 ) 美国精神病人

美国精神病人,一个物质狂人的YY梦,影片中处处留露着男主角对物质的追求,作为华尔街的商人,商场上的精英,在充满利益的现实世界中,对物质的狂热追求成了贝特曼发泄的一种方式,电影开场的镜头聚焦在盘中的丰盛食物.....暗示了这是一家高级西餐厅,主角也是一位社会名流,四个衣冠楚楚的男人谈论着他们的生活、事业.....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带了一个虚伪的面具,撕开那个面具,你会看到他的内心,导演就是这样带领观众进入了男主角贝特曼的内心世界。

 5 ) 脸,身份以及灵魂:Nothing

看片时总是忍不住想快进,跳过一些镜头接着看下面,然后我真的这么做了,发现前后剧情接不上——只不过跳了40秒或1~2分钟,剧情就跟不上了。
硬着头皮倒回去从刚才看的地方继续。

会这样不断地想快进,当然是因为不舒服。
另一个侧面证实这部片子的级别的确够呛。

开篇尚好,Patrick Bateman,Wall Street-Pierce & Pierce-Vice President,看着很有钱,有着漂亮的未婚妻。
喂喂,你的生活多么快乐……Patrick你每天还锻炼得这么多,如此爱惜自己……你以后一定能活很久。
喔,我刚发现这群年轻有为的成功人士每天不是忙着开会股票赚钱,而是认真讨论西装领带,谁订到了高级餐馆的位子,谁的名片更漂亮……
公司交给你们真的可以吗= =
……不过谁知道呢?

然后剧情让我也跟着开始失控……忍不住快进想跳过一些剧情,但是不行(遮脸)
于是我想,总有一些关键部分让我可以说点什么。

1.Dorsia

我先记住的,居然是这个老是订不到位子的酒店名字。
Patrick第一次打电话,语气有点儿紧张,然后被嘲笑。
为的是那个嗑药的秘密女友,未婚妻的女友。
最终她嗑药嗑得迷迷糊糊,镜头给了个特写——另一家酒店的菜单,而她竟然没注意。

第二次打电话,语气平静而保持着镇定,对方平静地重复了两遍“位子已经订完了”。
为的是女秘书Jean,Jean一再说“没关系,主要看你想去哪里”,我猜哪里她都会高兴?
最终带她去了Paul Allen的房子,而几件不同的巧合叠加,Jean没有死。

我不知道我想说什么,但我觉得Patrick和Jean在公寓里那段紧张的杀人未遂,算是全片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高潮段。
我就是觉得它很重要,最后他在崩溃之中打电话给Jean,我想Jean是只听声音就能辨认出Patrick的情况。
或许Jean算是全片中最了解这个人的存在。

2.金发

Patrick坚持要金发,未婚妻是金发,秘密女友是金发,模特儿是金发,J女也要求金发,秘书也是金发,除了那个红发姑娘外全是金发美人。
似乎通俗认为金发姑娘最性感,貌似是这样。
另一个层面的舆论导向。

3.名片

漂亮,品味,这就是名片的意义。
其实我觉得那更加强了讽刺,因为数个叫错名字认错人的状况,更加显出名片的毫无价值。
因此而互相妒忌的众人,暗地里的酸味一英里外都闻得到。
我觉得那很有趣的一幕是Patrick想掐死那家伙时,那男人却说我注意你很久了……
喔,老天,我都听得到Patrick心里纠结的苦笑。

4.手套

总是有手套,很多个手套的特写,不少杀人场景也戴上手套。
手套是另一层面具。
包括他那身昂贵的大衣。
我也注意到他对于某些细节的坚持,比如杯垫,比如自我保养,比如抽烟。
而这显然说明他总是这样紧绷着。

5.女人们

Patrick说他是艺术家,用金钱就可以买到女人的身体,Christin的犹豫几乎注定了她将被杀,镜头给了她的脸很多特写。
我想她有注意到Patrick的异常,但她最后没有拒绝金钱的诱惑。

6.语言

开始一直在说自由,和平,以及那些道德的Patrick,我注意到他只吸引了别人的一小段时间注意,而众人的回答?敷衍与漫不经心。
与人交谈也是如此。
Patrick向洗衣店解释洗掉血迹的床单——无法沟通。
向未婚妻说要分手,未婚妻哭完就继续坐在那里。
向律师说真相,被误认为另一个,而Paul Allen又被误认……
我想只有Jean认真听他说话。
还有探长,虽然认真为了案件调查,但当他掏出Patrick杀人时放的那张CD时,我想要么他承认自己杀人(虽然这样就没戏了),要么他发现探长也和自己有一样的音乐品味而暗自高兴(这样后面也没戏了)
他选择的是最正常的回答,表明自己从不听流行音乐(案件继续迷糊……)

7.音乐

音乐要流行起来总是有理由的,说中了人们的内心——我想是这样。
Patrick杀人前总是长篇大论地谈论他喜爱的音乐,以及音乐有多么地美好,刚开始看时我忍不住想跳过去,但后来我发现这正是他自己,他喜爱的,想与人分享的东西。
无奈的是,真的没人听他说话。

8.漠然

乞丐死了,没人在意。
Christin跑遍整幢楼无人应答。
Patrick拖着Paul Allen的尸体袋,一路血迹无人在意。
被人撞见也没被在意。
模特儿对他说You are Sweet,不知是否真心。
被认错的Patrick。
杀了如此多的人,依然没被发现。
被粉刷一新的Paul Allen的屋子,近乎惊悚的白色,房东说你别惹麻烦——这足以让人想上半天。

9.Jean

Patrick说她的衣服应该怎样变化,她就会换掉。
笑容甜美,眼神真诚。
给了她很多特写,导演很有企图XD
毫无戒心地来到公寓,看起来非常高兴,无论是不是在Dorsia。
吃冰淇淋也很高兴,Patrick拿起胶带又放回去,拿起电钻又放下,电话铃既是救命也是意外。
但他还是放下了,无论什么原因。
他们的对话可以说相当真诚:
J:你想要我离开吗?
P:是的……我想我会控制不住自己。
J:我知道,总是这样……我总是和得不到的男人纠缠不清……我的意思是,你想要我离开?
P:我想你如果留下来,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想我会伤害你的,你不想受到伤害,是吗?
J:不,我想不,我不想被揍得鼻青脸肿的。

是否有点暧昧,以及杀人的心情,我想这些是一语双关甚至三关。

10.Nothing

最后一幕,Patrick背后的门上是THIS IS NOT AN EXIT,据说是原著小说的最后一句。
做出一副无辜样子,可是骨子里毫无所谓。
作恶者的不安无需担心。
我想Patrick的痛苦长久而无解,而Jean读到了那些绘画,她为此哭泣。
看完觉得这个社会没什么奇怪的地方,我想才是真正的毛骨悚然。
或许不清楚他是否杀人,但这一切根本无解。
我想Patrick无法挖掘自己更深,而他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别人身上,并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我也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被承诺努力加班就有奖金,而时常不被兑现。
被承诺我会爱你,然而连爱自己都做不到。
驴子吃不到近在眼前的胡萝卜。
我想我目光短浅,我看不到更遥远的未来,我看不到三十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呆在某个小屋子里领着救济金,或许大发横财。
世界现实得很正常。
我想这儿没有人,没人真正关心——思考,诉说,即使说出真话。
其实是没有人的。
没人会在听。

我想真的没人关心你是否拥有灵魂,没人真正在意你喜欢什么,也没人真正在意你是靠听音乐还是杀人探索自己的本质。
面目模糊的存在,而这才是最正常的地方。

So There Is Nothing.

安静地看着Christian Bale带着慢慢褪去的汗水,坐在咖啡馆里,旁边是三个男人看着电视抱怨。
一个人说我不饿但我想在什么地方定个位子。
他什么也没在听。

Nothing.





From FoxChristy

 6 ) 一切都是幻觉

当名片盒打开的时候,华尔街精英,身材,长相都超级一流的29岁自恋狂PARTIC (帕德里克,似乎就是个神经病的名字)的内心独白是: 草泥马, 这个人渣怎么可以比我有品味!

 

    一个流畅的变态连环杀手的形象出来了,我的意思是从表面意义上来讲...

 

    好吧,我们来看看,导演的安排,他有一个漂亮的公寓,白色简洁有品味,似乎对音乐有特殊的爱好和独特的见解

 

(作为一个乐迷,本人实在不能认同,因为他唱的和评论的老实说,哪怕是参考了时代背景还是有点俗,于是自圆其说的是导演的反讽,后面将再讨论)

    

    去沙龙晒灯,修指甲,洗发水和护肤品都很讲究,有个同样上流社会的没有什么脑子的漂亮未婚妻.未婚妻的吸毒女友是他的固定情妇,其实就是炮友.

 

    然而他因为床单没有洗干净对干洗店的香港阿姨狂飙脏话,形象全失,在健身的时候出现2次电影情节,第一次放的是A片女和女系列,OK,明白了他好这口,铺垫了后2次叫了性工作者的场景.

 

    第二次放的似乎是老版的德州电锯狂人,所以他最后抄起了电锯(一开始真心不明白他那里搞来的,心理学上说是心理暗示)对那部经典的连环杀手致敬~~赤裸狂奔抄着电锯于没有人的公寓追杀逃亡中的他的猎物,这场戏因该是本片的高潮,因为猎物要逃,所以没头没脑的乱闯,OHMYGOD,衣帽间的挂着的尸体,杂物房被肢解的尸体碎片,浴室的血尸都一一暴露了,原来男主角已经那么OVER了...

 

    看到后来,我开始有个疑惑,除了他的好友,有2个人叫错他的名字,被斧头劈头的家伙叫他另一个名字(对不起,我忘了是什么名字,就叫A吧),但A作为帕特里克的假名和被害人最后一次见面于是所以在被劈头的家伙失踪后成为嫌疑犯被调查,但警官说: 我问过A了,他说被劈头的家伙(不好意思,也忘了名字)失踪的那天,他在某某餐厅(代表权势,身份,地位,混的好才能定到位,说是讽刺里根时代败金主意...但现代人也这样吧,美国比较流行,现在有些SB把能在BABY FACE 定到位拿出来炫耀,SORRY ,离题)和一帮道貌岸然君在等被劈头的家伙,我们的帕德里克一阵紧张,警官故意卖的关子是为了吊观众的胃口吧,却把第一个破口说出来了,对,警官说有某某君,某某君,最后一个名字竟然是帕德里克.秘密揭晓.

 

    第二个叫错他名字的人,是他的律师B君,当帕德里克精神奔溃,人档杀人,佛档杀佛了以后,也知道自己太OVER,听到警笛,自己主动打电话给他的律师在电话录音里坦白了所有的杀人记录,竟然高达40几人后的第2天,在俱乐部,帕德里克找到了律师.结果律师竟然也叫错他的名字,有没有搞错,客户的名字都可以搞错.不觉得奇怪吗?

    这次不像上次,上次被劈头的家伙,因为认不出老帕所以当着老帕的面说老帕就是一个2B,搞不懂他未婚妻怎么会看上他.最后老帕干脆也不说穿自己是谁,直接把他带回家给劈了...绝对的天蝎座,有仇必报!

 

    如果说是巧合一次也就算了,所以当我看到律师也因为没认出老帕,评论老帕是:2,傻,无聊,胆小,没有肌肉...这个和现实的差距也太大了,我开始有点明白了...

 

    律师又说,被劈头的家伙确实在伦敦,根本没有死,他前2天刚和他吃过饭...

 

    原来所有的犯罪都在他的脑子里,在现实中被压抑扭曲后变态的嗜杀欲望创造出了第2种人格,一切都是帕德里克德幻想,也许他就是别人眼中连名字也叫不出的2B ,英俊的外表,一流的身材,无比自恋的情绪,天使的外表,恶魔的内心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他希望成为镜子中他创造出来的那个完美的人.

 

    暗恋着他的秘书找到了他的笔记本,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肢解,下流的性于暴力,作为小人物NOBODY的被扭曲变态的证据跃然纸上...和搏击俱乐部一样的主题,容易被遗忘的人是如何变态的,是如何创造自我精神世界,自我重建,重组,极度的自卑转换成极度自恋(大家因该对他3P时照镜子摆POSE印象深刻吧,虽然我觉得有点造作,还好男主角演太好)可惜他升级没有成功...没有融合...而是继续安静的坐下,回到洪流中

 

    谁知道躲在他心里的恶魔什么时候会出来呢~~~

 

PS: 第2人格逼迫第1人格相信自己杀了那么多人(来增加自信吗?),但有3个人没有杀,秘书(真爱),情妇的老公(同性恋),没有看他的保安(和他一样的不被关注的小人物等同于他自己),还有一丝人性在...

 

     总之,是人格分裂的病人在美国...对片名的理解 ,美色杀人狂我就不理解了,据说布什在台上的时候脸就被换上这张海报,哈哈,很贴切

 

 

     有了新感悟再补充,有异议的欢迎指正,不要骂人就好,没有看过片子的朋友请绕道...

 

    

 

    

 短评

个体的变态源自于社会的病态。

7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其实我更倾向虚幻论,电影的英文名字是psycho而不是killer或其它,暗示了他是个在重压之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嗑药磕多了导致的,然后片中很多细节也揭示这一切原本是他画中的臆想世界,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作者意图很明显,是在讽刺这个极具腐蚀性的社会,贝尔的演技没治了!

1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牛掰的精分。3P那里太2B了笑死奶奶我了。。。JL是什么物种,尼玛长生不老啊!

1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前半段的烘托实在是太好玩了,活脱脱一个极品中产阶级啊

21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做完bateman做batman,片首還要說:I'm not there. 呀,還有牆上的robert longo。

23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有钱人的品味,印名片比字体。有钱人的爱好,穿雨衣劈同事。有钱人的兴趣,聊音乐拍3P。 有钱人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有钱人的快乐你想像不到,有钱人长相英俊又差不多,有钱人坐进欲望号快车夜行大都会,漫无目的,杀人为乐

2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反感蝙蝠侠的都来看这部吧,因为这部他演的实在太好了,汗

29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其实是美国梦的精神病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切都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甚至到了反复强调名片印法和能否订到高级酒店位置的地步..人们也就在这样的虚荣和无谓中发了疯..拜金社会的沉沦总是需要一种解脱方式,就像在每日的精心男士保养中嗅到鲜血气味一般,是一出无药可医的悲剧.

3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贝尔!贝尔!贝尔的极致表演!

38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精彩。batman确实是个理想中的好基友,难怪要翻译成美色杀人狂。。。但是fuck,我真的看不出那几张名片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华尔街混的大亨们真的都是这德行?

42分钟前
  • 张熊熊
  • 推荐

主角让人想起另一本传记电影里的半阴阳的同名角色。DP感觉也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前半部分。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剧情会这么走:一个未觉醒的同性恋杀人犯不小心错杀了自己潜意识中的爱人,然后知觉后发癫似的狂杀女人。因此这不只是个压抑的社会关系导致的错乱杀人事件。2000年,那时候双子塔还没倒。

4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贝尔的演技我就不说啥了,让他演精神病院的院长都可以。影片对美国中层阶级第二代年轻人的物质化表达了批判,虚荣及利益至上的心理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极端的表现。发现贝尔很喜欢挑这种极端的人物去演,本身也是怪咖一个。@mywiz

47分钟前
  • Q不Q
  • 还行

三星半。this confession has meant nothing,最后的这句对白,不知道做了多少影视剧的题旨。这部电影很直白,架在了一个精致的当代社会的背景下,贝尔的表演自由开放,引领全片,类似于《小丑》,很难有别的演员跑出来,成为了主角的表演秀。影片的本身的逻辑,也十分简单,技术层面一直做减法,摄影、陈设、配乐这些都是,所以它十分的让人好接受,看上去结构比“电影”要简单,更像是“画作”,讲究的是冲击力,说回《小丑》也是同样的电影,病态的主角玩弄世界,那个电影还需要常规得交代来龙去脉,背景前史,这部电影则简单得不需要,只需要在对白和动作中说出自己的欲望,且是当代的最基本的人人都有的欲望,这同样也是一种高级。

49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C+】女导演为电影带来了别样的浮华气质,对上流社会奢靡的灯红酒绿展现很好。但另一方面,对凶杀,男主角的心理讨论都非常薄弱,仅仅是在不断重复动作和堆砌细节来对比,最后电影也只能成为一部高配小时代。(比名片那里,真的非常郭敬明)

54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出乎意料,竟然这么喜感,贝尔真有喜剧天分

56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蝙蝠侠克里斯蒂安 贝尔主演。这是一个金领文艺杀人魔,在华尔街工作,住豪宅,开名车,出入高级餐馆,能对流行摇滚乐队如数家珍。导演的拍法也十分意识流,没有血腥的杀戮和赤裸的性爱,影片整体显得支离破碎,莫名其妙,不知所谓。主题是在控诉杀人魔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杀人魔的社会。

1小时前
  • m89
  • 较差

第一次观看或许只是为了贝尔那癫狂的表演,但重看则更专注其核心:贝特曼即资本主义,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每天起床后个人护理步骤和化妆品的特性,在谋杀或暴虐性行为前夸夸其谈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与副总裁同僚们比较着名片的印刷和字体,一种彻底沉湎于消费主义的迷失,而将人际间的交流彻底物化,情感与欲望在拜金的环境中扭曲,影片以众人在俱乐部观看里根关于伊朗门的演说结束,黑得很呐。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名片上的名字不重要 重要的是名片的质地与设计 那些命案事实是还是臆想也不重要 那些人根本没活过

1小时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要说我有什么喜欢的类型的话这部就是:冷笑话,衣冠禽兽,杀杀杀。有点社会批判就更好了不过这不是必须的。这片有种难以形容的加拿大味道,好似美国人的pod people。对bale从此路人转粉。

1小时前
  • paradiso
  • 力荐

我喜欢名片桥段..

1小时前
  • conythebunn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