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

正片

主演:朱旭,姚君,朱一诺,刘烨,马思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 / 蚌埠年份:200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7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8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9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们天上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 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老去……  本片为著名影星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也是人艺老演员朱旭的封镜之作。影片荣获2009第14届釜山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新闻播音员 第二季爱你的基蒂非法入境陷阱边沿天地风云录之决战时刻探员卡特虎胆贼婆翻身记高地人2:天幕之战候补男友完整人生恐惧药物土地与尘埃出头人打不死婚后三十年炊事班的故事麻辣女教师哈兰·科本的庇护所祸乱北魏传奇新夏威夷神探第二季香料共和国五路追杀令生死关头麒麟臂陌生人50英尺高的女人(原声版)神奇的老字号圣徒秘录古宅老友记第二季股市人生爱你如诗美丽蝙蝠侠:突袭阿卡姆歌之☆王子殿下:真爱2000%七擒七纵七色狼唔该借歪魂断疯人院跤王自由了!魔警咸鱼

 长篇影评

 1 ) 有没有人觉得并不是那么出色

昨天,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试映,导演交流。
底下一片叫好声,也都是真心
这片子其实并没有撼动我,想举手说说我的真实感受,似乎在这种需要褒奖的场合有泼冷水之嫌,并不合时宜,作罢了。

从情理上说,我应该会喜欢上它:蒋雯丽是我喜欢的演员,朱老头子也是;影片走的是感人亲情路线;片中的南方生活场景对于同样出生南方的我历历在目。然而我没有被很深的感动。

交流会开场的时候,主持人程青松说蒋雯丽的电影让他想起老库的《爸爸出差时》。看完之后,我想到了其他的片子:同样是朱老头子主演的《洗澡》,马俪文的《我们俩》,最近台湾的《不能没有你》。很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跟上述这些电影比,蒋雯丽的电影缺乏一种艺术的张力。它更像是一种诗意的浅层化回忆叙事,彷佛多年前看《读者》里常见的亲情故事。平淡朴实的叙事并没有错,像《转角遇到爱》里面多处意图明显的煽情桥段反而是过犹不及,然而能在看似平淡的电影叙事中炖出强烈的真情深义,是需要不俗的功力跟技艺的。蒋雯丽于此欠缺火候。

我不研究电影,但根据积累的多年观影的直观经验,电影的多处细部,包括镜头运用,剪辑,对白,略显生硬匠气,像电影学院学生刚毕业的作品。

豆瓣给的8.6的高分,应该是感动分跟鼓励分。作为电影导演,天赋,技巧,真诚,很难说孰轻孰重。第一次执导筒蒋雯丽起码做到了真诚,或许她会输了市场,但绝输不了人心。

蒋老师加油。

 2 ) 雨的印记

离开电影院,走进入夜的城市的时候,天上开始淅淅沥沥地飘雨,雨滴细细碎碎的,打在我的头上和身上,像一个撒娇的孩子在嬉闹。渐渐地雨大了,我开始加快脚步,狼狈且趔趄地跑了起来,希望能在大雨来临前赶上回程的公交。然而雨很快就停了,等我在站台上站定时,周围除了冷峻的潮气和积水的路面之外,已经看不到雨水打扰的痕迹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阵雨,于这座城市来说,不过是春夜里一首无关紧要的插曲,而对于《我们天上见》这部电影来说,雨滴的暗语显然不只是气象意义上的预报与监测那样简单,正是那一场场永不停歇的江南雨和那一把永不言语的油纸伞,把原本只属于两个人的电影,舒展开了如整个岁月般长久与绵密的厚度。 周六晚上七点的黄金场次,不足一百个座位的影厅里坐了约七八成的观众,对于一部原本已经下线的文艺小片来说,这样的上座率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在如今市场做主、票房说了算的环境下,想看这样一部电影真的是不容易,一座拥有大大小小近二十个影院的城市,却只有几家影院在非周末的上午肯给出一两个场次,而等我算计了几日终于决定了要在哪天去看时,才沮丧地发现所有的影讯都显示着电影已经下线了。于是我以为我和这部电影就这样错过了,只能相约十天半个月后在网上见了,然而没想到的是,竟然也有人想看这样一部默默上映匆匆下线的小片子,而且一下子就组织齐了七八十号人。就这样,在周末的晚上,在电影院里人头攒动、人民币纷飞的时候,上演了一出意想不到的奇景——小小的影厅几乎被占满了,而大家却是专程为一部本已下线的文艺片而来的。 很久以来,电视剧里的蒋雯丽一直都是传统中国女性的典型,当然,现在这个名号应该赠予新“媳妇代言人”海清了,但至少在之前的十年里,蒋雯丽在电视剧领域,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力。温婉如水,恬静如兰,这是蒋雯丽留给我的最初和最深的印象,而现在,她把这份温婉与恬静,打包进了她自己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中,而水与兰,分别化为了弥漫的细雨和小女孩的名字,成为了电影的注脚。作为演员,蒋雯丽无疑是成功的,从金鹰到飞天,从华表到金鸡,从上海到罗马,所有的肯定和褒扬都镌刻在她的履历表上,而当她在2010年的清明时节,捧出这份“雨纷纷”的处女作时,作为观众的我,很高兴地发现,几十年来中国女导演人才辈出、未曾断档的优良传统,继续在年过四十的蒋雯丽身上传承和发扬着。 电影不长,格局不大,故事很淡,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就是淡淡地叙述了一段祖孙相守的家常时光,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原本我以为这会是一场眼泪涟涟的追忆,可结果却是,电影放映的大部分时候,大家伙都在跟着里面的小幽默在会心地笑,而且笑得很开心,当然,散场的时候我也看见旁边的女生在抹眼泪。我倒是一直很平静,直至我坐到片尾字幕全部放完,音乐终结,银幕彻底黑下来之后,我依然有些呆滞地不想起身。应该说,能在电影院里看到《我们天上见》,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意外之喜了,毕竟这是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毕竟它连片头广告都不带,毕竟电影院相当难得地肯在周末的黄金时段多放一场,所以除了庆幸,并没有奢望得到更多。然而,蒋雯丽将所有的期待都在90分钟内一一兑现了,于观众来说,这是最为珍贵与不易的,虽然电影本身的寡淡与轻浅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尤其是在3D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 电影最终结束于小兰目送运送爷爷棺材的车远走,错过了爷爷入葬仪式的瞬间。当车最终消遁于淮南绵密如针的细雨中,片尾字幕打出的时候,我突然有些失神,小小的失望泛上心头,这就完了吗?然而,当音乐响起,人群起身离去时,我却坐在座位上,望着演职员表不肯动身。看过了太多的电影,习惯了太多圆满的结局,欣赏了太多把话说尽的情节,现在反倒对这样点到即止的结局不大适应了,可是,戛然而止何尝不是一种美?虽然生活是一部电视连续剧,但既然爷爷已经离去,那么小兰之后长成了怎样的大姑娘,是否见到了父母,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的蓝本了。两个人的电影,没有了男主角,不见得就非要终止,但当小兰和爷爷已经立下了“我们天上见”的誓约,那么这样的结局就是最好的纪念了。又比如片中的音乐,轻快活泼的旋律占了很大比重,包括片尾字幕起时用的也都是轻巧的配乐,那种如泣如诉、弦乐齐鸣的配乐并没有出现。我想,初执导筒的蒋雯丽,也并不希望这部电影成为情感失控乃至泛滥决堤的煽情之作吧,所以我们可以在片中看到小兰幻想飞天、做噩梦时变幻出的奇幻片与恐怖片风格,这不是一部为煽而煽的电影。 喜欢看故事情节,尤其是迷恋繁复如麻、错综复杂剧情的观众,看这样的片子或许是会失望的。平淡的手法,可以预期的叙事脉络,还有简简单单的对白,都不是急性子的人会喜欢的,然而,生活的本真却就在其中。小兰的成长岁月,就是我们记忆里的往昔,对着布娃娃说话,被爷爷又爱又气地责骂,长牙掉牙,青春期的发育,那是所有人都曾走过的路途。简陋却温暖的旧屋,则是我们的记忆蜗居的地方,掉漆的搪瓷脸盆、发黄的书信、麦乳精、爷爷用裤腿改制的体操服,那是所有人对于童年往事的全部回想。蒋雯丽还原了自己童年时代的故事,尽管在文革的背景下,这个故事不够轰轰烈烈,甚至没有高潮没有戏剧冲突,但生活就是如此,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的激情燃烧或是火热情怀?最后,在小兰还没有完全长大的时候,爷爷走了,故事也就只讲到了这里,而爷爷的离开,也并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号和汹涌澎湃的闪回,爷爷只是像那绵绵不绝的雨一样,最终消隐在了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了一个天上见的约定,而电影则就此结束,甚至不给观众留下一个回味的空隙。因为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这样的平淡,如细雨般下下停停,却很少风卷残云或是力拔山兮。 江南的霪雨,或许体会过的人都会觉得难以消受,但在电影镜头下,在那把油纸伞的衬托下,这洋洋洒洒的雨却有了别样的味道。作为爷爷和小兰之外的第三主角,雨在电影里的作用自然很重要,爷孙间互相撑伞的回家之路上有雨,小兰坐在淮河边眺望远方时有雨,爷爷入土那天小兰为他别上一枚枚胸章的时候有雨,所有的这些雨,都伴随着小兰的成长和爷爷的老去,都浇灌在了十年如一日相互扶持的岁月里。想想看,其实没有这些雨,故事也可以讲下去,但没有了雨也就没有了那把油纸伞,而那把油纸伞是那么的轻巧可爱,将它删去的确会失掉不少的色彩。林良忠的摄影一如既往的沉静与淡然,所有镜头的推移都不疾不徐,好像一个不慌不忙、沉着淡定的观察者,记录下了爷孙俩生活的点点滴滴。林良忠延续了自己之前《向日葵》等片的摄影风格,从清淡的影像里挖掘出了最动人的色彩。 都说和孩子或是动物演戏是最难的,但在《我们天上见》里,就算合作对象是孩子,而且是二人共演一角的两个孩子,也难不倒已年过八旬的朱老,要知道在那部为他赢得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变脸》里,老爷子也是跟小孩子打对手的,所以对于朱旭老先生来说,和没经验的孩子一起演戏,这完全不算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演了几十年戏的老戏骨,朱老先生的经验和功力不可谓不丰富深厚,即使是《风声》里开篇的一个没什么台词的小角色,他演来也绝不含糊,所谓戏骨,此为顶级。《我们天上见》是朱老先生电影生涯的封镜之作,自然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老年人的心态、形体、言语,从里到外所有的形与神,朱老都一一触及到,并且给出了自己穷其一生所修炼得来的最高境界的演绎。对孙女的疼爱与包容,独自承载秘密的不易与掩饰,乃至最后生命进入终局时的静谧,万般情感都被巧妙地藏在了皱纹之下、眼神之中,那是岁月给予朱老的历练和财富,而这份坐看云起时的平和,就这样被倾洒在了小兰的成长历程里,就这样被永远地留在了银幕之上,于朱老的电影生涯,这是一份最好的总结和纪念。 小兰,应该是蒋雯丽自己的化身,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向,但她肯定或多或少地把自己的童年时代投影在了小兰的身上。小时候的小兰爱哭,被爷爷拿戒尺打的时候哭,得了喉炎要打针的时候哭,被体操教练踩着腿练基本功的时候哭,那一句随叫随到的“跳河”恐吓更是满溢着孩子气,而大了些的小兰终于变得坚强了,即使在体操队里她依然是那个“业余的”,即使父母依然远在新疆不知归期是何时,即使主动向爷爷奉上戒尺时,她都不轻易哭泣了。也许,这就是岁月的力量,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再脆弱的心灵,也会变得坚强,再易碎的羽翼,也会变得丰满。两位小演员的演出灵气十足,这样天然去雕饰的表演,才是孩子最美的地方,因为孩童的纯真与狡黠,是演出不来的。

世界的广阔无垠是我们无法完全体会的,所以即使日日坐在淮河边上,小兰也始终望不见新疆的一片沙土,只能看见天上无数纷飞的雨滴,而在爷爷走后,小兰的故事又会怎样继续?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因为那如山水画一般空灵深邃的镜头里,需要足够大的地方去留白。那么我们会有怎样的解答呢?那就是另一个世界的另一个故事了。当然,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小兰和爷爷的约定终会成真,因为爷爷说过,帮助他人做好事、不扯谎的人,就能上天,而小兰,不会辜负爷爷的叮咛,因为他们有个约定,一个如雨的印记般轻灵却永恒的约定——“我们天上见”。

(2010.4)

 3 ) 献给大车的赞美诗

当那只涂着“机务段”三个字的老式搪瓷杯子出现在开篇镜头中,就注定了这部影片无法和火车脱离干系了。所以当参考消息里法新社报道中国欲引进法国的内燃机车从而进行一次“火车革命”时,作为一个铁路迷此时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了。直到长长的铁轨上那头钢铁怪物吐着黑烟呼啸而来,终于释然,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如果下面的文字组织上有些繁冗凌乱,我请大家务必要原谅一个菜鸟级铁路迷的忐忑不安。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豆瓣上也多的是,我就不为此添堵了。只是单纯的以一个铁路迷的心态,管中窥豹般重点关注本片里关于火车的点点滴滴,以及背后带给带给我的那种感动。或许,不管你是不是铁路迷,有些东西它总能不经意地打动我们。

也许有必要了解下几个名词。

大车:
就是指火车司机。影片中出现这个词,来自于姥爷给小兰讲述自己做火车司机时,曾经被李宗仁形容为“唐大车开的火车,那可是稳稳当当,一杯水放在桌上都不会洒出来”(大致台词如此)。

nd4:
法国阿尔斯通生产的内燃机车,中国1973年进口。影片中没有正面出现nd4这个词,但之前提到的“火车革命”中的主角其实就是这辆机车。影片中提到法新社说,法国既匈牙利、罗马尼亚之后成为第三个向中国出口内燃机车的国家。这些均考证非常翔实,中国之前从匈牙利引进了的nd1,从罗马尼亚引进了nd2和nd3。其中nd2很长时间以来在沪宁、沪杭、京广南段等铁路上驰骋,担任着干线支线铁路的客货运牵引任务,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朋友应该都不会陌生。

津浦铁路:
津浦铁路始建于1908年,1912年全线通车。北起天津,南至南京浦口(现南京北站)。这条在民国以及建国初期担负着重要任务的铁路,就是著名的京沪线前身。影片中提到津浦铁路,也是来自于姥爷当年曾经是这条铁路上的大车。那个年代,还没有南京长江大桥,所有南下的列车,只能到南京江北的浦口。所以浦口火车站在民国时期曾经是个超级大站。而有意思的是,当年也有个“京沪线”,不过却是上海-南京。因为当时的“京”不是北京,这个不解释了。从上海北上南京的列车,从老北站发车,停下关车站,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西站。

蚌埠站:
蚌埠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城市。但在铁路领域,更是个重镇,京沪、淮南铁路交界点。如果您经常乘火车来往于上海-北京,您应该会清楚,几乎所有特快甚至动车,在蚌埠站均要停站。它们可以无视苏州南京等大城市,但绝对不会无视蚌埠的存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蚌埠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连接2个铁路局的类似“接力棒”一样的大站。它连接的是北边的济南铁路局和南边的上海铁路局(它自己隶属上局)。因此,它的地位相当重要。而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每每南下,乘火车经过蚌埠时,都要停上个至少10来分钟,这时济局的车头要卸下,换上的是上局的车头,然后开往南京和上海。电影中选择了蚌埠作为发生地,自然也不会忘却火车,这个见证这个城市光荣与历史的活化石。

淮河铁路大桥:
淮河大桥也是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建筑。同样是在建设津浦铁路的时候修建成功的。这座大桥是蚌埠市一种图腾式的存在。在影片中,小兰每逢心情低落时,便会坐到大桥旁边,一个人自言自语,看南来北去的火车开过。而那条著名的淮河,在广义上属于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而不是大多数人眼里以长江作为分界的。

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热能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它主要由锅炉、蒸汽机、车架走行部和煤水车四大部分组成。1814年由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在国产东风系和引进nd系内燃机车担任干线运输主力之前,蒸汽机车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承担着这个国家铁路的运输命脉。

==================分界线=======================

1.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

在今天的铁路线上,高铁和动车轻松飘逸的身姿,印证着时代的更替是多么的迅疾和不可思议。而在这个年代下成长的孩子们,他们更习惯在高铁舒适的车厢环境中,一边上着3g网络,听着随身听或者玩着psp,惬意地享受着短暂的旅途。在电影中,姥爷的梦想就是能开一次内燃机车,那个在蒸汽火车年代,像神一样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如今,别说是蒸汽机车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就连内燃机车,也依稀走到了生命的末路。高铁时代的电力机车,它们骄傲的不可一世的身影告诉着世人,我才是真正的主角。而昔日的王者蒸汽机车,他落寞的背影,甚至只能跑到铁路博物馆,才能一觅其真容。

2.
在那个曾经单纯美好的年代里,朱旭扮演的姥爷唐大车,正是我们记忆里很多慈祥、质朴而又善良的老人形象。姥爷开了一辈子蒸汽机车,在年迈之际,和蒸汽机车一样都面临着被时代所遗弃。而姥爷的精神气质,和蒸汽机车又是多么神似。我是一个内燃机车迷,但我一直对蒸汽机车心生敬意。在我眼里,蒸汽机车象征着一种力量,它有霸气,充满雄浑的男性激素与阳刚,就像我们的父辈一样。

3.
在小兰的童年时代,影片中没有出现铁路的身影。但在小兰的青少年时代,铁路和蒸汽机车开始隆重登场。贾樟柯有部电影叫《站台》,那长长延伸的铁轨,对于很多豆蔻年华的年轻人来说,都有着一种逃离、奔向远方、拥抱自由的寓意。

最喜欢的一段镜头,就是小兰在煤车里被带走,姥爷把她找回来,不但没有责罚她,反而又一次坐在了熟悉的大车位置上,带着小兰乘火车旅行。这是一段让我看得飙泪的片断,仿佛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激情,和小兰开心的笑以及姥爷充满自信闲庭信步般驾驶火车都融为了一体。在那一刻,对小兰来说,是青春第一次肆无忌惮地张扬。对姥爷来说,是重新找回年轻时开火车的荣耀与辉煌。蒸汽火车呼啸而过,带着长长的22型绿皮车厢,绿油油的麦田像梦幻一样。

4.
火车司机,是一个高危的、压力巨大的职业。甚至有人说,这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职业。这不仅仅表现在要时刻了望前方线路,了解列车行走情况,操作检查各种仪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更表现在要面对在一个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在噪音、高温等不利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且几乎大车都是要熬夜甚至通宵上班的,而且吃饭极其不规律,很容易引发胃病等职业病。就连上厕所,有时都得在车上就地解决。这些还都是次要的,背负着整车人身、财务等安全的无形责任,才是压力最大的压力。如果一旦出事,后果都不堪设想。

5.
很久以前,我在科幻世界里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个老迈的飞船驾驶员,在得知他经历过无数荣耀的飞船明天必须退休的消息后,跑到酒馆里喝了一个黯然神伤。然后,毅然驾起自己最心爱的飞船,以最后一丝轻盈般的姿态,飞跃国界,飞向太空,直到燃料用尽的那一刻,陨落。

很久以前,我在一部叫做海上钢琴师的电影里。看到了1900,最后望着这个神秘莫测又充满着无尽诱惑的世界,回眸一笑。然后转身走进了他从来没有走下的船。轰的一声,轮船在天那边展现了最后一丝绚烂和华丽。

6.
姥爷最终,还是去了天上。在民国时期,他曾经给李宗仁开过专列,因此受到李将军的赞扬。又在新中国的铁路上,继续发挥着自己微薄的力量。他热爱这个职业,就像他对小兰深沉又用心地呵护那般。他从不让人失望。

小兰把姥爷留下的勋章,一件件地别在了姥爷的制服上。如今,它们也将和姥爷一起来到天上。这些小小的物件,见证了一个普通大车一辈子的光荣与梦想。一个平凡的老人,一个曾经为了这个国家铁路事业默默奉献了一生的大车。

7.
致敬吧!向所有在一线奋斗过的大车们!
致敬吧!向着父辈的旗帜!

 4 ) 《我们天上见》充满回忆与感动

韩浩月

    当摄影师的顾长卫拍摄了文艺气质浓郁的《孔雀》和《立春》,让人发现了他惊人的导演才华。当演员的蒋雯丽拍摄了她的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她对电影仿佛有渗透骨髓般的理解,甚至被一些影评人认为导演水平超过了顾长卫。华语电影最牛的一对“夫妻档”由此诞生,随着《我们天上见》公映日期的临近,我们要准备好自己的眼睛,对这位忐忑的、带着点不自信的、打算以后不再拍电影的新晋女导演刮目相看了。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可以从头至尾带着微笑、回忆与感动观看的电影,它的年代痕迹非常明显,可以迅速把那些和主人公有着共同生活经验的人拉进去。我在看这部电影时,身边坐了一对老夫妻,他们随着故事的进展轻笑、叹息,不时可以从他们口中听到以“那时候”开头的语句,他们是从影片中的姥爷那里得到了共鸣,而年轻的观众,则会从小兰那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电影,它很个人化,但也因此具备了饱满、浓烈的情感,观影过程中,随时能感受到导演和演员想要传达出来的情绪鼓鼓胀胀,但它也很克制,电影的克制和它的简约表达,仿佛让蒋雯丽得了大师真传,但我相信,这不过是蒋雯丽把她对电影最本真、质朴的认知,通过镜头转化出来了而已。但即便是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我们天上见》包括叙事、摄影、剪辑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来返璞归真式的技巧,使得它丝毫不见一名新导演的生涩之感。


    80高龄的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在片中的表现令人赞叹,他的表演自然、灵动、毫无凝滞之感,他在电影中肩负起了将时代、人生、情感与命运黏合在一起的任务,成为整部作品的灵魂。姥爷与小外孙女的每一段戏份,都散发着亲情的醇香。


    蒋雯丽的这部专为纪念姥爷而拍的电影并非单视觉的,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人情、爱情等等,都有着非常含蓄的审视,这种审视不是妄加评断,也没因回忆的美好而被镀上金色。在感动于亲情、邻里情之余,通过这部电影,也可以隐约感到那个时代温暖之外的残酷,比如小兰的父母远在新疆十年不能与女儿见面,比如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有相互依赖、信任的关系,却又很难排除交往时的谨小慎微。


    电影拥有封闭与开阔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封闭的空间是小兰记忆中的村落,那里是草叶枯黄的世外桃源,安静又苍凉,大多数时候都在下雨,小兰没有明确的意识要脱离这个空间,但无数次在梦中扒上火车或飞翔在天上离开这里。而开阔的空间,就是小兰的梦境以及她在梦境中所想象的外面的世界。两个空间的重复交叠,营造了电影的张力,让这个平淡的故事富有韵味。


    《我们天上见》的女性气质明显,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厚度和分量,在技巧派于电影创作潮流中大行其道的时候,蒋雯丽用她没有技巧的技巧完成了这部作品,它是2010年国产电影首部令人感到惊喜之作,它会让“蒋雯丽导演作品”成为一个新的电影品牌。

 5 ) 我和我的老姊妹

  我妈妈没见过我爷爷,我爸爸没见过我外婆,我对外公的记忆只有幼时参加他的追悼会,抓着表哥问:“为什么我们要去宾馆?”——年幼无知的我彼时还分不清宾馆和殡仪馆区别。所以,对于祖辈,我只认识,奶奶。当然这并不代表我成长的岁月里像蒋晓兰那样,只有姥爷和爸妈的信,当我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淮河的时候,她已经天天坐在淮河边上,梦想着飞到河那边去找爸妈了。

  爷爷走得早,我也没问过奶奶是何时改嫁的。跟了比她大十岁我现在的爷爷,可是二叔至今不肯承认,也从不见,我却非常喜欢这个“后爷爷”,此为后话。奶奶带大三个儿子,下过海经过商,能喝酒,打麻将时爱抽烟。她做奶奶那年,还算年轻——1987年我来到这个世界,她48岁。据说也是那一年,她信主了。戒烟戒酒戒赌,连脾气都变得平和起来,爸爸说是因为我的到来。我想,如果奶奶没有选择信主这个方式,不知道会不会选择种一盆花或者植一棵树,然后每天喝着小酒抽着烈烟,对着牌搭子说:看,我孙女出生那年种的。
        
  其实小时候我并不喜欢她,因为她总是逼着全家人信上帝,在每个人耳边叨叨,简直走火入魔。但爸妈和叔叔婶婶都对她很包容,顺服地听着,虽然不愿相信。有天,我期末考试后,一家人吃饭,我当着所有人的面问奶奶:“为什么我祷告了,数学却没考到一百!?”后来每次回想到这一幕,我才知道全家人脸上都写着“憋住,不能笑”,只有奶奶脸上写着“真尴尬”。这就好像,姥爷兴致勃勃对着小兰说他曾给谁谁都开过火车,结果一转头,小兰睡着了。
        
  我觉得她一点儿都不了解我这个吃货孩子的心。每一次跟着奶奶外出,都希望她能像我妈似的,每走几步就问我吃不吃这个,吃不吃那个——直到长大后,我都很莫名其妙非常享受这种感觉,有人带着领着,走着走着回头问我:“哎,要不要吃这个?”我自己都怀疑我的嘴是不是上辈子折翼的天使。可惜奶奶走路飞快,勇往直前从来不解风情。再加上她总带我去教会,唱我听不懂的歌,听我听不懂的话。所以在我心中,跟奶奶在一起等于:枯燥乏味。
        
  前面说到的,我的“后爷爷”,喜欢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小学一年级我寄宿奶奶家,只有周末回自己家,爷爷总爱陪我聊天,跟我背地里集体批斗奶奶的“走火入魔”,教我认花认草,最重要是他非常通晓我这个吃货的心,比如,在我最迷恋“魔鬼糖”的时候,他牵着我,去店里买齐了所有颜色,我吃得整张嘴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但因为奶奶反对这种“没营养的色素”,所以我和爷爷之间有种不能言说的默契,只能靠着我们一抬眼,一对视,再一低头偷笑来传达。
        
  所以,看着姥爷牵着晓兰走在雨里,我一时间分不清是奶奶接我放学,还是爷爷拉着我去巷口见爸妈。
        
  而我人生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耳光,来自于她。当然,如果让一个脾气暴烈的中年女人面对一个小孩因为不满自己的棒棒糖比别人的小,就随手丢掉——而不发脾气,这估计有点困难(话说,我怎么又是因为吃啊)。这种事情,懂事后的我绝对不会做,而奶奶再也没打过我——她也很后悔,不是对我,是对她天上的老大。
        
  长大后,不知是错觉还是什么,总觉得奶奶对我比小时候要亲切许多,可我总觉着心里有些许隔阂,心理阴暗的我甚至觉得小时候她对待我的那种态度,才是真的,长大后的转变,好得有点不真实。我也不避讳,我就直接跟她说。她笑笑说,人总是在变的,说不定哪天又不喜欢你了。我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要。
        
  许多年后,我也信主了。但不是因为奶奶,我甚至每次开玩笑拿奶奶当反面教材,说是因为神发现通过奶奶给我传福音完全行不通,所以祂换了个我能接受的方式,不论如何,我到底是叩门了,而祂也终于可以为我开门了。奶奶非常赞同。

  如今,她健康地活在这个世上,不惧怕即将袭来的病痛,偶尔给我打电话叫我小姊妹啊,我则劝告她:老姊妹啊拜托你下次别逮着谁就一个劲劝人信上帝,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你这种方式哦。她说小姊妹啊,我记住啦。但是我知道她还是会一如既往。

  不过,我们约好了天上见。
        

 6 ) 我们天上见

这部电影我记得是今年清明节前后上映的,
当时在国泰有看到它的海报,
有媒体吐槽说,清明节档期+《我们天上见》这片名,
是要索命的鬼片么?

这当然是玩笑话。
影片用简单的小女孩的记述性视角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祖孙俩相依为命的日子,
一直到姥爷去世为止。
我一直在思考这片名的含义,未果。
除了最后一句台词:姥爷,我们天上见。
其实更喜欢影片的英文片名,直接用了小女孩兰的名字《LAN》

片子的色彩与怀旧气氛让人一下就想到《孔雀》,
不喜欢一开头蒋雯丽的旁白,给影片蒙上了太浓重的个人传记的色彩。
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小兰的爸爸妈妈就去了新疆改造,
1974年时的姥爷也已经是干瘪的老头,只是精神还矍铄,身子骨还硬朗。
影片用一组组日常生活的镜头告诉了观众他们的生活有多简单,简单到没有多余的可能性。
从清晨的两只白色搪瓷杯和牙膏牙刷,到自家烤的烧饼,一直到临睡前在蚊帐里捂耳朵转眼球。
姥爷经常念着来自远方的信,
聪明的观众都知道那是俗套的伎俩,最终在片尾老人逝世时被揭穿。

那是一个很热闹的时代,
大街小巷都充斥着“上山下乡光荣”“帮助贫下中农”的标语。
对时代中的小孩子来说,是尤其孤单寂寞。
很多画面中永远只有兰一个人,
撑着油纸伞走在铁路上,
蹲在与自己同岁的兰花盆栽对面喝麦乳精,你一口我一口,结果把兰花给浇死了。
因为想念父母半夜去扒火车去新疆结果把自己给弄丢了。
有时候真希望翠绿的小镇上,能蹦出个龙猫出现在油纸伞少女的身边,
可惜蒋雯丽不是宫崎骏啊(摊手

小孩子,特别是小女孩,是很容易感到委屈的,不论哪个年代。
而且她们记仇,小时候的伤疤一辈子好不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重现兰第一次练体操还有逃学的时候,
小演员是真的对着镜头扯开了嗓子嚎啕大哭,
其实能有多大的伤痛呢?但小孩子一定要让你自己知道他们难过了,
你心中的小误会,也许是他们心中的一大片阴霾。

兰一委屈就抱着娃娃躲到衣柜里,
直到有一天她做了个梦,衣柜变成一个独立的小箱子在无限的空间中陨落了。
这个梦在预示她再也不能逃了。
很快现实中的她身体就流血了。

兰跟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一样,开始思考我们曾经都思考过的问题。
人从哪里来?
当姥爷一天比一天身体衰弱后她更关心:人死后又从哪里去?
当长辈都去世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长大,
当开始考虑守护自己的荫蔽离开自己怎么办时,
我们开始学着长大。
这当中会经历很困惑的阶段,不舍得不接受这种世间最正常不过的轮回。
其实是心里在恐惧。
除了骨肉相连的亲人谁还会愿意爱自己。
每个人都要熬过一段缺爱期。

影片最后十几分钟的时候把片头出现过的家长里短重现了一遍,
你会发现有些镜头是重复的。
只不过镜头里的主动者和被动者互换了位置。
兰拉起塑料帘子给已经彻底苍老的姥爷洗澡,
在姥爷当年自制的杆子上耍体操逗姥爷笑,
姥爷则变成阳光下抱着娃娃傻笑的那一个,直到坐在原地失去呼吸。

看完也不能叫伤心,
成长是件太冗长的事情了。
只是将来漫长的岁月里,怕还能有谁能见证你,检阅你。

 短评

片名不好听,但电影很好看。即便作为滥大街的“一老一少”温情片,也新鲜感十足!

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五星给爷爷两次学孙猴儿,溅泪

10分钟前
  • yoyomygirl
  • 力荐

蒋导啊,你人这么漂亮,演戏这么好,现在做导演也这么好,我越来越喜欢你了!

14分钟前
  • 披头
  • 力荐

一部奢侈的电影,留住的全是极其私人私密的记忆,激发的共鸣有限。但还是有许多人眼睛红了,包括我。它刚好与我的童年记忆高度吻合,包括养兰花、戒尺、针线活儿和睡前一起摸耳朵、转眼球……它刚好捡出了我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记忆里的所有琐碎。仙去的因此令人倍加怀念和眷恋。外公、爷爷,咱们天上见

15分钟前
  • 小啤酒盖子
  • 推荐

中国人的爱,含蓄,细腻,温情,沉重,伟大,大爱,不动声色,润物细无声,但却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17分钟前
  • 安安静静
  • 推荐

生活是中国最靠谱的编剧。

19分钟前
  • 默语生
  • 力荐

喜中带伤 暗中有光

23分钟前
  • 无为啊
  • 推荐

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选择拍自传很容易出彩,由内而发真诚且深沉,勾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镜头感很好,最喜欢小兰梦见跨着体操步在绵延的铁路上飞翔,红领巾迎风飞起;另一个俯拍大全景:一大片青草地,一个小人沿着画面中间无限延伸的铁轨由小变大。要相信生命是有轮回的,做好人上天看得见,才能天上见

25分钟前
  • 小海绵
  • 力荐

真情实感,清新细腻,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虽然在叙事上没什么野心,不过作为女导演的处女作来说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细分化,肯定有不少观众喜欢这种风格,服务好这部分观众就足够了。(有1星是给处女作的)

30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很久没有在影院看到过这么朴实的电影。有几个艺术的镜头美到极致。到最后哭西流了...

32分钟前
  • YoyoRan🤍
  • 力荐

1、近来少有的好剧作,剧本呈现中心对称的镜像结构,或者环形结构,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2、拍得很节制,镜头干净沉稳,顾长卫老师,您为何不署名……3、幻想段落分段,有一段直追《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4、旁白很《立春》,海报和几个镜头很《孔雀》,顾老师您为何不署名……

3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平实,简单,生活化,摄影角度很专业,很有美感,适合在电影院看。

42分钟前
  • 弗朗柿
  • 力荐

蒋雯丽的处女作颠覆了很多很久以来对她的刻板印象。作为演员的她和导演的她,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无缝转接。相比于徐静蕾时而略显造作的作品,年龄和阅历的渗入还是给了蒋雯丽更多中国女性的发言权。原来,最苦难的历史,不仅可以直抒,可以反讽,可以狂暴,可以暗哑,还可以于平凡中见真章。

4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这是蒋雯丽致逝去的姥爷最汹涌的思念。致文革岁月最温柔的一刀。

47分钟前
  • 無 歡
  • 力荐

评三星的人,你们不会懂的。

52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唯有生活,才是真。

55分钟前
  • 远近
  • 力荐

特殊时代的祖孙情。画面色调很淡,像水粉画,但亲情很浓。蒋雯丽的处女作,拍的是她自己。4.3/5,瑕疵不是没有,两个幻想情节我都不太喜欢,话说回来,这是我的年度十大华语电影之一。

56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雏鸟反哺,是这个世上最美的情感。美过其他任何曾让你动容过的友谊爱恋。

1小时前
  • 不良生
  • 力荐

少女的成长,爷爷的老去,静静流淌的祖孙情。在生死两端都有亲人陪伴,我们天上见。拒绝相信这是蒋雯丽作品,明明从头到脚都是顾长卫的风格啊,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拒绝署名的宠妻狂魔...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片中画外音、方言和口琴的这些声音运用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部分。平淡的情节发展,没有半点戏剧冲突,可就是这种真实才最具感染力和张力,但个人气息太过浓厚。★★★☆

1小时前
  • Q。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