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

HD中字

主演:罗兰·拉斐特,齐雅拉·马斯楚安尼,克洛蒂尔德·埃斯姆,皮奥·马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绝杀 剧照 NO.1绝杀 剧照 NO.2绝杀 剧照 NO.3绝杀 剧照 NO.4绝杀 剧照 NO.5绝杀 剧照 NO.6绝杀 剧照 NO.13绝杀 剧照 NO.14绝杀 剧照 NO.15绝杀 剧照 NO.16绝杀 剧照 NO.17绝杀 剧照 NO.18绝杀 剧照 NO.19绝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绝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托万•勒孔特是一位电视台的高管,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尖酸刻薄。对董事会瞒报哄骗,对同事和下属打压恐吓,是不折不扣的混蛋。妻子索朗热温柔贤淑对他无微不至,但是他却外遇不断,甚至以工作为筹码与同事发生不正当关系。终于安托万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公司员工的不满,一位被他无端开除的员工,闯进办公室枪击了他。当安托万从医院醒来的时候,一切都大变样了。妻子索朗热和枪击他的人在一起出双入对,自己也从公司高管变成了普通的天气预报员。在公司中的领导地位不在,让他受尽了屈辱,索朗热的不理不睬也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走投无路的他被朋友带到了一个地下拳击场,里面都是在工作中不得志的中年男性,在这里通过拳击找到自己的尊严。一场鏖战之后,安托万决定按自己...黑狱断肠歌2无期徒刑森林之子毛克利校园鬼谈枪、女孩和赌博幻想游戏费丽丝蒂第四季离婚第二季硬糖少女303告别典礼我来也大战四猛虎我的小小国度半城明媚半城雨 第一季多彩人生变性双面杀手魔法使黎明期宫廷计中计无防备都市上流社会2015梦想情景卡尔的约会荒唐六蛟龙那狗与我同行1944星际旅行7:斗转星移石之岛上帝未死拍案惊奇名侦探柯南:水平线上的阴谋天虎突击队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我是路人甲(2018)甜蜜十六岁甜蜜恋人洗发魔法二合一内在美2015捕风捉影新版贱女孩全民星攻略长征1996

 长篇影评

 1 ) 《绝杀慕尼黑》: 没有不可能!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男子篮球比赛第一次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在过去的16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中,美国男篮获得了13次冠军,前苏联获得2次冠军,前南斯拉夫和阿根廷各获得1次冠军。也就是美国队获得过冠军次数最多了,他们将绝大多数的比赛掌控在自己手里:经验老道,气势高昂。 那么1972年在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的比赛中,苏联队绝杀美国队保持36年的冠军记录 ,可谓是具有开拓性质的,令人们无比惊喜!除了苏联队员在场上的努力拼搏之外,教练的英明指导和人格魅力也是取胜的关键!

这位教练是何许人也呢?他就是苏联国宝级篮球教练:亚历山大-格迈尔斯(现莫斯科的国家体育馆名)。1928年1月出生于距离圣彼得堡不远的军港城市喀琅施塔得。还没成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悍然来袭,幸运的是,格迈尔斯基由于年龄的关系没有充军入伍,更幸运的是,他在绞肉机一般的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战役中存活了下来。残酷的战争过去后,20岁的格迈尔斯基在1948年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是的你没听错,他仅仅20岁就开始担任起篮球队的教练,当时他成为了圣彼得堡斯巴达克队的主教练。

1953年,经验日增的格迈尔斯基离开自己的家乡,执教ASK、Riga队,并带领着球队三次夺得前苏联篮球联赛的冠军,这也可以说明他在指导篮球上是一个有天赋的人。1966年,格迈尔斯基被任命为莫斯科中央陆军队的主帅,在那里一待就是22年:拿到16次前苏联篮球联赛的冠军,三次夺得苏联杯,一次夺得欧洲篮球冠军杯。在被允许出国执教后,格迈尔斯基还曾经前往西班牙和法国执教,西班牙费内巴切队就是他曾经执教过的球队之一。

1972年的那次奥运会,本来格迈尔斯基是前苏联男篮国家队的主教练,将带领球队征战奥运会。但是临出发前,格迈尔斯基的护照被克格勃没收,理由是格迈尔斯基作为一名犹太人,很有可能通过这次奥运会叛逃到以色列。 就因为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前苏联男篮主帅换成了孔德拉辛,但在影片中并没有这一段落,而是将主教练的活进行到了底。

作为教练他不但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每位队员的生活和心理,甚至对于他选中的队员都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为他们保守秘密、毫不犹豫地拿出为自己儿子看病的钱垫付心脏移植手术费(他就是最后打入那个制胜球的人)、苦口婆心说服众领导让队员们去美国打多场实际练习比赛。这样当教练是很少的,不!是绝少,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队员们是个个铆足了劲,他们为了报答善良可爱的教练,全是在拼了命的打球啊!

全场比赛都是在苏联队赢得7到10分的大比分领先情况下进行中的,直到最后的40秒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美国队追平了比分并在最后三秒前领先一分,但最后还好在公平的比赛环境下,苏联队众志成城拿下,只超一分夺得了冠军。

教练是在1961年开始担任苏联国家队主教练被誉为“苏联篮球教父”,他是六十年代苏联篮球实力迅速提升的最大功臣,他慧眼识珠,把谢尔盖•别洛夫、保劳斯卡斯、沃尔诺夫等优秀选手招进了国家队,这些球员成为了六七十年代苏联篮球的中流砥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尔盖•别洛夫,担任得分后卫的他是苏联的头号球星,率领苏联队夺得过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和欧洲冠军,被公认为当时全世界最优秀的非美国籍篮球选手,他的实力甚至让高傲的美国人也不得不佩服。

1992年谢尔盖•别洛夫入选了美国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美国籍球员,更是唯一一名从未在NBA打过比赛的名人堂球员。说到这名球员在影片里也是特别亮眼的,他留着浓浓的胡子、健硕的体型、高高的个子却在球场上灵活的奔跑(在平时训练中特别刻苦)。

高明的教练为了抵御高大强壮的美国队员,一开始就让灵活小巧新队员在场上拼命地奔跑。消耗了很多美国队员的体力和耐力,保持了很久十分大比分领先的局势,这让美国队员变得焦躁愤怒 ,让他们的教练坐立不安了。后来他们动用了恶劣的招式:粗鲁地撞击苏联队员,让他们频频受伤倒地,太可怕了简直丧尽了职业球员的道德和颜面啊!可谢尔盖•别洛夫作为主力队员每次受伤后进行短暂的护理后就直奔球场。正是因为在球场上有很多和他一样努力的球员,苏联才能获得最终的冠军。

通过查询百度百科又得知亚历山大-格迈尔斯基教练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只是让他的奥运会金牌梦晚了16年才真正实现。1988年汉城(现首尔)奥运会,他带领着前苏联男篮队再次夺冠!之后的苏联队到现在都没有再能夺冠,也许是没有像他这样的朋友般的教练吧? 夺得奥运冠军后的格迈尔斯基激流勇退, 已经67岁的他在同一年宣布结束自己的教练生涯,出任莫斯科中央陆军俱乐部的总裁。

1995年,格迈尔斯基进入NBA篮球名人堂,成为唯一一名入选的前苏联主教练,2007年, 格迈尔斯基入选国际篮联名人堂。 遗憾的是,辉煌的教练生涯并没有帮助格迈尔斯基逃过病魔的侵袭。1998年被查出身患癌症的格迈尔斯基,坚持和病魔斗争了7年,最终于2005年8月16日逝世,享年77岁。

俄罗斯总统普京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向其家属致电表示沉痛哀悼,对他一生为国家篮球所做的贡献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俄罗斯体育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费特索夫表示:“他的死是整个世界体育的损失。他是伟大的战术大师和战略家,同样他还是伟大的心理学家。做为教练他站在同时期的所有人的前列。”是的,好的教练就能培养出优秀的球员;而优秀的球员就能创造奇迹,因为没有不可能!

 2 ) 不含剧透!分享这部电影背后的一些小故事(欢迎纠错补充!)

在今年上半年看过的片子里面,《绝杀慕尼黑》绝对是唯一一部让我贡献票房N刷的电影了。

因为是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看完之后就特别想去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型,所以整理了一些资料分享给大家。

希望这部电影后期影院能多给加点排片,让更多观众看到!真的五星断头推荐了!

Part1. 关于这场史上极具争议的比赛

1. 一块至今无人认领的银牌

美国队拒绝领奖

苏联队终结了美国36年的不败神话夺走了金牌,然而作为银牌的获得者,当时的美国队却拒绝承认这一结果。他们不仅拒绝了这枚银牌,并且还立下遗嘱给自己的后人,永远也不能接受这块奖牌。于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场景,颁奖台上亚军缺席,银牌无人认领。47年过去了,属于美国队的银牌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默默地等待它们的主人。

2. 促进了美国梦之队的诞生

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队夺冠

继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队第一次战胜美国队之后,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篮球队又一次在半决赛跟美国队相遇。此前他们曾经互相缺席了彼此两国召开的奥运会,也让这场“仇人相见”延迟了许久。最终,苏联队以82:76的成绩领先6分,击败由全美大学篮球界精英组成的美国男篮,再次让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这是美国篮球队在奥运会上的第二场败仗,甚至连决赛都没进。这一场不折不扣的完败,让美国人意识到,靠大学生球员一统天下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只有派出本国最顶尖的篮球选手,才能维持美国篮球的霸主地位。于是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球迷才有幸欣赏到所向披靡的“梦一队”风采。

详细文章链接://cul.qq.com/a/20160719/040072.htm

3. 当时没有三分球制度

篮球运动最早是没有三分线的,NBA正式引入三分球制度是在1979-80赛季,国际篮球比赛最早则是从1984年开始引入。因此,在慕尼黑奥运会的当时是没有三分球制度的。

4. 电子计时器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开启了“科技奥运”的理念,首次采用了光电测距仪和精度高达1/1000秒的电子计时器。美苏男篮决赛的“争议三秒”,跟当时计时器的误差有很大关系。

5. 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

威廉·琼斯,FIBA创始人之一,从1932年起一直是FIBA主席

苏联队在美国队罚最后一球前就喊了暂停,但是当时没有被裁判接受,以至于比分反超后比赛继续进行,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自己的胜利。苏联队的领队在裁判席前歇斯底里,希望能给苏联队3秒的时间,这时候,出来帮苏联队讲话的人就是威廉·琼斯,当时的国际篮联秘书长。其实他没有权利干涉这场比赛,但是由于他的身份很有地位,所以当时的裁判采纳了他的意见,给了苏联队重赛的机会。

但其实懂篮球的朋友应该知道,最后剩余3秒钟时从中场发球完成绝杀就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何况是从对方底线发球。但是苏联队最后还是做到了,所以我觉得,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个绝杀方式是如此的罕见(可以去电影院里好好研究一下!),以致多年之后威廉·琼斯也向美国篮协的官员承认,他当时只是想追求程序正义,根本没有想到苏联队真的会得分。

6. 康德拉辛/加兰任的战术策略

与走正统路线的戈梅尔斯基不同,康德拉申在教练界以狡黠著称,球员时代的一场与美国球队的交手让他对美国人的训练方式印象深刻。在没有视频分析的年代,康德拉申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搜集国外的篮球资料,对着一张张照片分析,有时深夜还会从床上爬起来记下刚刚自己想到的一个战术,渐渐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他接管了苏联队之后,为了建立队员能够打败美国队的信心,就带着球队出国找美国人打比赛,同时也在观察和学习美国人的战术策略。

当时,美国队公布首发名单时,强调防守的伊巴没有把球队最强的后卫道格·科林斯放到首发,见此情形的康德拉申也大胆变阵,临时更新了首发名单,用更擅长突破的萨坎杰利泽(就是圆眼睛小胡子选手,跑步贼快)取代了保劳斯卡斯(立陶宛人,队长)首发,想要增强冲击力。

而这一招确实也打了美国队一个措手不及,苏联上来就在萨坎杰利泽的策动下打了一个5:0。

美国队员见状想要提速,但伊巴坚持要降低节奏严防死守,于是在这场比赛中,美苏双方的角色和之前的比赛恰恰相反,主动出击的是苏联,被动挨打的却是美国

萨坎杰利泽的出色发挥迫使美国队必须要将防守向他倾斜一些,于是这大大缓解了谢尔盖·别洛夫的压力,于是那个让对手胆寒的谢尔盖现身了—— (后面就不讲了哈哈哈感觉我好像在剧透呢……)

总之这场比赛真的很精彩,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做了近乎1:1的还原,real 服气。就算知道了结果还是看得人心惊肉跳,拍的大腿都要红了……真的建议没看的朋友去影院好好享受一下,在大银幕看电影real爽歪,身临其境一样的!

详细文章链接://sports.163.com/19/0419/07/ED40T9RV0005877U.html

7.《灌篮高手》“湘北vs山王”经典一战的原型

《灌篮高手》真人版《绝杀慕尼黑》

相信在很多90后童年回忆里,都对《灌篮高手》漫画版里最热血的那场“湘北VS山王”终极决战印象深刻。其实,樱木花道最后的那记热血绝杀,原型就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的美苏巅峰对决。有网友还做了视频对比,为大家指路链接欣赏。真的是回忆杀,超级燃!

//www.acfun.cn/v/ac10310346 灌篮高手大决战原型【湘北vs山王】真人版 《绝杀慕尼黑》混剪

Part2. 关于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型

1. 苏联队前任主教练戈梅尔斯基

电影里一上来就被卸任的那位教练,就是从1961年开始担任苏联国家队主教练的戈梅尔斯基,他被誉为是“苏联篮球教父”。他是六十年代苏联篮球实力迅速提升的最大功臣,慧眼识珠,把谢尔盖·别洛夫、保罗斯卡斯等一群优秀的选手招进了国家队,这些球员也成为了六七十年代苏联篮球的中流砥柱。后来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就是他率领苏联队勇夺的佳绩。

2. 临阵更换教练所为何故

1972年处于美苏冷战的中期,也是美苏交锋最为激烈的时候。由于当时的苏联出现了许多起震惊全国的名人出逃事件,文体界由于出国交流的机会更多,自然就成了被国家重点监视的对象。当时的苏联篮球队前主教练戈梅尔斯基因为是犹太人身份,苏联政府怕他借助出国比赛的机会叛逃,于是让他离开了国家队。这也可以解释影片中的队医暗自监视球员们的举动,也是担心这些运动员心生不轨吧。当然也有种说法是,当时戈梅尔斯基的状态不好,指挥的几场战役全都输了,于是苏联政府随便给他按了个帽子让他退位了。顶替他位置的教练就是康德拉辛,也就是影片中的教练加兰任。当时的康德拉辛也不是非常有名气的教练,但是战术应用很灵活,有自己的一套训练体系。

3. 谢尔盖·别洛夫人物原型

历史上的谢尔盖·别洛夫

电影里的谢尔盖·别洛夫

谢尔盖·别洛夫是苏联的头号球星,担任得分后卫。曾率领苏联队夺得过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和欧洲冠军,被公认为当时全世界最优秀的非美国籍篮球选手,实力甚至让高傲的美国人也十分佩服,送给了他一个“红色杰里·韦斯特”的称号。1992年,谢尔盖·别洛夫入选了美国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美国籍球员,更是唯一一名没有在NBA打过比赛就进入名人堂的球员。不得不说,电影在选演员的时候还是下了番功夫的,跟原型长得都挺像的。

4. 康德拉辛和亚历山大·别洛夫

康德拉辛和亚历山大·别洛夫

在康德拉辛担任苏联国家队主教练之前,他致力于游走在苏联的各个角落挖掘篮球种子,亚历山大·别洛夫就是他一生最伟大的发现。在接手国家队之后,康德拉辛给苏联队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换掉了一部分球员,并把自己非常器重的亚历山大·别洛夫也招进了球队。这位年轻的小将虽然也叫别洛夫,但是跟谢尔盖没有任何关系,他最终用自己惊人的实力,成为了国家队最优秀的主力中锋。

也有资料说康德拉辛跟亚历山大·别洛夫他们是一个地方的人,所以电影里谢尔盖和保罗对萨沙被重用这件事起初是有所不满的,认为教练护犊子照顾自己的人。

来自评论大神的补充:

朕铁打的江山啊: 电影里欧锦赛那段保劳斯卡斯对教练用萨沙不满,康德拉申和萨沙的确都是列宁格勒人,不过主要还是因为萨沙是康德拉申在联赛中执教的列宁格勒斯巴达克队的队员,而且他当时也不过是个不到20岁的国家队菜鸟,国家队的老队员自然不会太瞧得起他。

详细文章链接:http://www.sohu.com/a/319278123_99913541

5. 电影中萨沙的病

电影里的萨沙

影片中的萨沙即亚历山大·别洛夫,比赛期间被检查出患上了罕有的心脏病。而现实中的人物原型亚历山大·别洛夫,在1972年比赛还很健康,但是上天还是没有眷顾这位运动少年,他在1976年被查出有心脏问题,并于1978年10月英年早逝,年仅26岁。

6. 萨沙的女朋友

萨沙和战斗民族女朋友

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都对这位战斗民族女朋友印象深刻吧。她应该是国家女篮队的队员,但是当时的奥运会虽然有篮球项目,但是还没有女子篮球的比赛。直到1976年,也就是下一届奥运会,才正式把女子篮球引入了国际奥运会,而且苏联女篮也拿下了那届的冠军。这位女朋友的原型奥夫琴尼科娃曾经表示,别洛夫一直都是位热爱生命的人,他在获悉自己的病情后还希望能够通过体育运动延长自己的生命,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勇士。

7. 苏联的医疗水平

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医疗水平并没有政府声称的那样“一切为了人民”。苏联的平民看病需要排队,需要送礼。因此,很多人更倾向于前往中欧等国家就医看病,甚至是通过黑市搞到一些西方药品。影片中的教练加兰任想要出国给儿子看病,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包括没有隐形眼镜,没有镇痛剂等现象也是如此。

来自评论大神的补充:

这部电影很明显的是在自黑,黑当时的苏联体制,最典型的例子恰恰是隐形眼镜。历史上苏联在1927年开始制作隐形眼镜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历史上扎尔一开始不用是因为他的近视只有250度左右,实际慕尼黑决战时他是裸眼作战,后来到了73年他才尝试使用隐形眼镜;再比如主教练原型的独子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天生的脑瘫,但主教练从未想过接比赛之际带儿子去国外看病,实际上苏联医疗水平挺高的,国民普及度也高,主教练就是专心打比赛的。剧中这条线索完全是不合理的,就是因为主教练家人的强烈反对,电影才将主教练改名(苏联队其他成员全是实名);而剧中打算叛逃的保罗斯卡斯,作为当时唯一的立陶宛队员,这位大哥不仅是苏联队长,而且“又红又专”,身为立陶宛人,在老年退休后还每周义务到俄罗斯城市去教导青少年篮球,为的就是听听俄语;包括苏联篮协的工作能力与体系建设实力都是超强的,在里面被黑出翔....总之,苏联到了,没了,黑它就是难免的,这种民族与历史的割裂 ,是俄罗斯当代最别扭的痛点之一。

8.“黑九月事件

“黑九月”恐怖分子在阳台

第20届慕尼黑奥运,被大家称作是“和平欢乐的盛会”,德国人为了一洗36年前那场笼罩在纳粹阴影下的柏林奥运会给全世界带来的坏印象,在慕尼黑奥运会上主打欢乐牌: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国家超越以往任何一届。但事情总有反面,过分地打欢乐牌让本届奥运会的安保力量严重不足,有的场馆内甚至没有警卫。在比赛期间,巴勒斯坦的“黑九月”恐怖组织成员趁着夜色潜入了奥运村以色列代表团的住处,劫持了正在休息的运动员作为人质,并最终致使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难。这桩震惊世界的政治恐怖事件也被称为是“慕尼黑惨案”。这也是电影里面苏联队开记者发布会想要借故退赛的原因,当时的苏联跟以色列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更懂政治的朋友可以再帮忙补充一下~

Part3. 关于电影的幕后故事

1. 演员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在俄罗斯非常有名气

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 饰演 加兰任

如果说印度有阿米尔汗,那俄罗斯就有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吧。他在影片里饰演的教练加兰任,被中国粉丝亲切地称为“小马哥”。应该很多观众对碟中谍4里面的他有点印象。从影四十年,经典形象无数。可导可演,在俄罗斯电影界相当于中国的刘德华加姜文。

2.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偷看”这部电影

据俄罗斯新闻网站“Дни.ру”报道,在2018年的政府会议上,普京曾公开表示自己也会在家偷偷看喜欢的电影。当时演员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作为艺术文化代表,在政府会议上汇报了自己主演的电影《绝杀慕尼黑》。汇报结束后,俄罗斯总统普京突然对马什科夫表示,他看过《绝杀慕尼黑》,但并非是去影院,而是在家用U盘“偷偷看”的。此举立刻被现场媒体捕捉,一部让普京“偷着看”的电影都成了当时新闻的标题。

3. 制作团队为了还原这场比赛投入的努力

史实和电影画面对比

史实和电影画面对比

●影片从筹备到完成一共持续了3年,剧本修改了22版,最后一场和美国队的比赛拍摄了整整30天。除了球场上鏖战的球员们,这场比赛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多达500个临时演员参演。

●比赛现场由六台摄像机同时拍摄,捕捉赛场上所有人员的真实动作与表情。其中第六台摄影机被剧组成为“第六名球员”,它在比赛中同运动员一样出现在赛场上,不断穿插于人群当中,捕捉其他机位难以拍摄的镜头。

●为了还原比赛细节,整个团队将当年的比赛实况钻研了300多次,最后的呈现效果,连裁判的汗水打湿衣服的痕迹都有精准还原。

●剧组在许多道具细节上煞费苦心,专门制作了20多个篮球,都是根据苏联时期以及国际比赛的用球标准来制定的。

●本片为电影量身定制了超过500套运动装,为真实还原慕尼黑奥运会的场景定制了十个国家的团队制服、比赛球服。甚至所有群演的服装都是按照当时的布料和裁剪方式忠实还原定制的。

4. 演员几乎都是非职业运动员

个人最喜欢10号哈哈哈哈

除了近视眼球员扎尔在现实生活中是专业的篮球运动员外,其他的几位主演全都是演员,而非职业运动员。饰演萨沙和谢尔盖的两位演员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篮球,他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篮球教练的带领下,每天花几个小时训练。并且所有的演员都需要和专业篮球队进行大量的比赛。影片拍摄完成,很多人都开玩笑说,他们已经可以进专业篮球队了。

演员基里尔(谢尔盖的饰演者)来华期间说过的拍摄小花絮:

●最后一场决赛是演员们进组之后拍摄的第一场戏,拍摄时间非常漫长,大概拍了一个多月;

●最后三秒进球成功,苏联队的一个庆祝胜利的动作和情绪就拍摄了三天,演员们需要随时随地保持一种亢奋的心情,非常的辛苦;

●他最开始试镜的角色并不是谢尔盖,而是萨沙的角色。得知演绎的是这位传奇人物后,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电影的小说原型“向上”谢尔盖的自传,以及当时比赛的实况录像等等。从准备试镜到最周通知确定出演的过程大概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年里都在为了这个角色做体能方面的储备训练。

补充采访内容:

演员为了还原角色,除了肌肉要逼真,在外形上也力求原汁原味地还原这位俄罗斯传奇球员,基里尔先是把一头靓丽的金发染成了黑色,还特别“蓄”起了浓密的胡须。

对于谢尔盖的胡子:

基里尔这样解释:“早年的谢尔盖确实没有胡子,但之后他蓄起了胡须,胡子也成为了他个人标志性的形象。在电影中,为谢尔盖保留胡子主要是为了增加电影的艺术效果。”

电影里谢尔盖独自练习时背的沙袋:

那个沙袋到底有多重?基里尔透露,“电影拍摄之初,工作人员按真实的历史还原了道具,沙袋重达60斤。虽然每天我都在接受训练,但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沉了,会影响到正常的拍摄工作!”说到这里,基里尔腼腆地笑了笑,“所以最后,我用的沙袋是30斤,重量减了一半。”

5. 拍摄时决赛现场没有观众

导演安东·梅格迪契夫透露,再现大型体育赛事的电影非常困难,真实拍摄根本无法同时调动所有观众的表演。所以,为了实现真实的观众气氛,特效部门专门研发并创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群克隆系统”,为长镜头到中等的镜头提供逼真的角色呈现。

6. 来自原型人物后裔的支持

说这部电影的顾问由球员原型伊万以及谢尔盖的儿子亚历山大担任,他们编排了所有的篮球比赛场景,谢尔盖的儿子也在片中客串了一个小角色。

7. 演员身高的秘密

哈哈哈哈这个真的十分敬业了!身高不够鞋跟来凑!!!图cr.微博@我为人民看电影

就先整理到这儿啦,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真的是超级超级超级超级超燃热血又好看的一部电影!小黑冲啊!

 3 ) 被怀疑与被渴望的

近些年来,我印象中接触过的俄罗斯影视大概有三部电影,一部剧,剧是《月之暗面》,电影分别是《他是龙》《危楼愚夫》及这部得以在大屏幕上看到的《绝杀慕尼黑》,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题材全不相同,穿越悬疑、奇幻爱情、社会现实、运动励志,水准都不算差,我这种纯文学挂的人,当然,最爱的是《危楼愚夫》,排在第二的就是这部《绝杀慕尼黑》,但是总体上来说,接触到的俄罗斯电影还是太少,没想到在制作水准上,作为一部商业片,一点都不输美国。

电影改编自1972年苏联与美国在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上的决赛故事,影片全面的还原了那一时期苏联的国家面貌,但是,电影拍的一点不守旧,并没有让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

或许我们多多少少能够理解故事的大背景,知道苏联体制下的国家队在那样的年代所扮演的角色。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立陶宛、哈萨克斯坦,来自当年苏联各个地区的球员,有对篮球的纯粹热爱,也有身份的无奈,身体的无助。

而核心人物的主教练,更是从开篇就丝毫不掩饰他为了给儿子治病想办法成为国家队主教练,攒钱、找关系的事实。但是不能因为这样一种看似自私的个体需求行为就轻易地对一个人下定义。在这背后,还有因为热爱所持有的坚定的信念,他可能因为生活的磨难带上了一些私心,可是当这点私心面对信念的抉择时,可以毫不犹豫的被舍弃。比如用给儿子看病的钱垫付队员的医药费,比如为了保护队员的安全揽下所有重责,为了最后一战不惜自毁前程,信念的背后是热爱与责任,热爱是篮球,责任是团队。

在这个团队里,除了教练外,其他人也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小问题,有人违反纪律谈恋爱,有人隐瞒自己近视眼的缺陷,有人不相信队友的能力,有人想要离开球队……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这些不完美的人有着共同的热爱。所以,最后一刻,有人放弃了骄傲,有人放弃了身份,有人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选择了信任和共同战斗,才有了创造奇迹的可能。

人之于时代,或者时代之于人,有很多无法逃避的现实,但是唯有信念可以改变一切,而信念可能永远是被怀疑又被渴望的所在。

我对信念产生的奇迹最真切的感受来自于那个带领北京首钢队四年三冠的马布里。当电影里主教练说到我们要打赢美国队去慕尼黑拿冠军时,在高层引进一片哗然。但是于我来说,有一份熟悉席卷而来,那是在北京空荡荡的训练场馆里,初来乍到的马布里叫嚷着要赢下广东拿总冠军时换来的也不过是大家不以为然的目光。多年以来,我始终回味着那份不可思议。

数十年以后,我在大屏幕上了解到俄美的这场经典之战,再次体会到了实力之外,信念的加持是多么的可怕,这份信念换来的信任,造就了无兄弟不篮球的真谛。

这样一部电影,无疑将会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渴求,这可能也是某些人热爱篮球的所在。其实无所谓篮球,真正重要的是,对每个人来说,让你因为热爱而拥有信念的事情。热爱难得,坚持难守,有时候,有些事情并不复杂,但是想要拥有却无比的艰难,那些能够为自己内心而战的人都是无比幸福的,比如《绝杀慕尼黑》,也比如前不久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如果你没有在大银幕上感受过,你就无法体会,一场演唱会,一场篮球赛会有怎样的震撼。

在《绝杀慕尼黑》中,近半个小时的慕尼黑决赛场景被高度还原,对于一个篮球迷来说,简直不能更好,对于一个非篮球迷来说,也许你有可能通过这场比赛,对篮球产生兴趣。而对于我来说,是多么希望这样的后期制作团队能够重现北京首钢马布里王朝的高光时刻(痴人说梦脸)。抛开篮球水平的距离,单纯从竞技角度而言,1972年俄罗斯打败美国队和2012年的北京队打败广东队,缔造了同样的传奇,所以,看《绝杀慕尼黑》除了热血外,还有一份感同身受。

慕尼黑赛场上的两次反转,三秒决胜,对于喜欢篮球赛事的人,都不会觉得戏剧,甚至可能有自己记忆中的现实奇迹作为对照。如果恰巧有自己喜爱的球队,在决出胜负前心脏骤停般的紧张,成败一刻时的激动或者沮丧,是无法用言语表述的。《绝杀慕尼黑》对一场篮球赛事的重现,水准之高超,是难得一见的。细节、节奏、情绪、技术,在最大可能的还原下,不留痕迹地进行了加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篮球运动的魅力。

这样的一种尝试并没有让人感到突兀,是因为整个故事的叙事节奏非常张弛有度,那些俄罗斯式的调侃与自黑消解了赛事的紧张感,真实的人物设定拉近了距离感。没有刻意而为的戏剧冲突,却产生了极强的戏剧感,今日俄罗斯电影的水准委实令人惊喜,真情实感地期待以后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俄罗斯电影。

 4 ) 光看标题我差点就错过系列

在收到免费观影的邀请豆油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部战争片?杀手片?直到走进电影院之前,我都还以为即将上演的是一场足球比赛。

是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在电影院看一部俄罗斯电影——好在大家的脸庞都很陌生,语言也是陌生,很快就入戏了。关于俄罗斯的体育我只在很多很多年前膜拜过一对冰上CP。男主已经在二十多年前意外去世,他的名字也叫谢尔盖。

这里也有一位队员叫谢尔盖。名字虽然记得不全,但直到此刻脑子里想起每位队员都还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和特点,我想这也是电影刻画得非常细腻的表现。

一个篮球赛几乎不看的人,中间数次热泪盈眶,这就是体育的魅力吧!

 5 ) Raise your hands high!

1972年,在联邦德国举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虽然好像每次奥运会都举世瞩目),这是第二十届的慕尼黑奥运会。这届奥运会可能是历史上最令人唏嘘的一次。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奥运会进行了不到20天的时候,巴勒斯坦的极端组织“黑色九月”闯进了奥运村,并劫持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要求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然而没有过多的谈判以及协商,联邦德国的警察草率的直接冲进了恐怖分子巢穴意图武装解救人质从而导致了这11名运动员无一幸免的全部遇难。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指导了一部有关影片《慕尼黑》,讲述的正是这件事情,并且里面还涉及到了政治复仇摩萨德的复仇行动。 在戒备森严的奥运村居然发生了如此事情,没办法奥组委也只能接受并宣布剩余参赛队伍均有资格退赛,但是比赛不会结束。 今天看了《绝杀慕尼黑》,故事的大的主线就是发生在1971-1972年。主要讲述了一个穷逼屌丝外加自己的儿子身患残疾的篮球教练,带领了一帮中低配置的篮球运动员们,在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决赛赛场上击败了不可一世连续36年没有在奥运会上输球的强大美国队的故事。 影片是俄罗斯的,我本来并没有过多的期待这部电影,况且在中国的票房以及宣传力度上都不占据优势。我和朋友在黑衣人、千与千寻还有这个中作出了取舍,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 影片刚开始,紧凑的音乐,饱满的画面,真实的上世纪70年代的境况,一下子吸引了我。这里面的人物,形形色色,有胆小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体育局高管;还有热爱篮球,并且想方设法给腿部残疾儿子治病的苏联队新任教练;还有人高马大的苏联队篮球运动员们,他们是以谢尔盖为首的一群性格刚烈,打球分毫不让的全俄罗斯球技最高的一帮人。“我打球的时候立陶宛整个街道都空无一人”“他打球的时候整个白俄罗斯都休假了”,话语中也能体现他们虽然各自是队友,但也在暗暗较劲。 随后在一次比赛结束后,新闻发布会上,新任教练A(以下简称他为A),对着媒体们的目光,毫无犹豫的说出了∶“我们要击败美国队”。这也是整个电影的导火索以及线索,后片的所有情节都由这一点展开。 在加兰任教练接任的最开始,表现出来了很多球队存在的问题,在最开始体育馆里面,保拉斯卡斯对别洛夫的羞辱也能体现出球队缺乏凝聚力,队员之间关系很不好;在比赛中,队员们一个个一打五,打球不看人,只一心向往篮筐,能体现出队员们此时比较浮躁,只一心想着为球队作出贡献但实际上靠单打独斗很难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谢尔盖功高盖主,甚至对教练的意见充耳不闻,更体现出球队缺乏整体感和凝聚力。 在加兰任自己的儿子需要钱治疗的前提下,他毅然决然自掏腰包,让萨沙在美国治疗。在与美国大学的比赛中,他们与美国的大学生们建立起来了良好的友谊,并且获得了很多苏联没有的能帮助他们更好适应赛场的东西就比如隐形眼镜,止痛针等等,也能体现出当时苏联固步自封,不愿接受外来事物,也加剧了苏联的解体,整个体育局的人心都不齐,处处都互相怪罪,出事了第一时间转移祸患,也能看出当时苏联政治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此时大的社会背景是在1964年,赫鲁晓夫的政权被推翻,勃列日涅夫继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的苏联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霸权地位,勃列日涅夫通过改革将全国发展方向定位军事,此时苏联举全国之力发展军事,10个科学家当时能有4个在研究导弹。在执政期中期,使得苏联的核弹头数量超过了美国历史性的成为了世界军事超级大国。正是因为经济发展趋于单一化导致苏联在生活用品上发展平平甚至往回走,致使很多东西美国有而苏联没有。 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成功的完美的融合了三条线,讲了很多段的故事。 三条线,第一条则是以加兰任自己的生活(关于儿子的腿的治疗)为背景的故事,第二条则是萨沙和亚历山德拉艰难曲折又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第三条则是以慕尼黑奥运会为主线的发展情节。 在出现了慕尼黑惨案之后,大多数国家接连退赛,苏联也在退赛不退赛的边缘疯狂挣扎,整个国家队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一起相聚慕尼黑,球员们对加兰任则报以的是感恩和信任,加兰任则对自己的球员们施与了关爱和关心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去对待他们。使得球队上下一心共克难关,最后体育局长站出来确定了比赛的继续,这样看来奥运会篮球的决赛得以上演。 这一过程令人血脉喷张,情节发展至此也使得故事紧扣人心,故事中的小人物∶美国街头曾经血虐苏联国家队球员的街球手,在苏联本土上的领导班子,格鲁吉亚的婚礼团们,别洛夫的女朋友,还有整个体育馆里无数的观众,这些小人物的出现都为这部电影添砖加瓦,使得电影锦上添花。 在最后时刻,比赛被第二次重新开始的时候,加兰任今最后的努力布置最后的战术。这时萨沙看到了亚历山德拉,她坐在观众席上,从心里向他抛出了一个球。不知战术完毕后,萨沙仿佛终于放下了压抑了许久的自己,他对队友说到∶“现在我懂了,人活着一切皆有可能。”那段bgm优雅低柔,就宛如涓涓细流,静静的流进了所有观众的心中,感动自是不言而喻。伊万底线发球,萨沙直奔篮下,这三秒,仿佛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被无限的放慢,一个长镜头给到了这个美丽故事中的所有人,发球方苏联队替补席上和教练团队中的所有人,死盯皮球,目送皮球划过万人体育场的空中,所有的希望都被强加在了这决定比赛胜负的一球上面;美国街头的街头篮球小子们惊异的眼神和手势;在苏联本土的领导班子们期待的扔掉了手中所有纸张,每个人都高举双手面带复杂的情绪激动地等待着最后的结果;格鲁吉亚的婚礼团们眼睛直愣愣的紧盯着电视机,期待着苏联队胜利的降临;萨沙的女朋友双手微举眼神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自己爱的人的发自内心的加油;还有整个体育馆里无数的观众门期待的眼神和紧张的表情。这三秒的时间电影用了长达2分钟的长镜头,一个长镜头下去,使得整个电影瞬间提高了一个档次,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以及那一个飞在空中的皮球和承载着一个球队甚至一个国家的期待!最终萨沙抢到皮球最后一秒投出了绝杀的球! 欢呼吧!大家!欢呼吧!这个世界!看着段看得我泪洒影院,一部真正打动我的电影。 最后球员们把津贴奖励都给了教练,也算是为影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荧幕最后,播放了真实的绝杀场景,也同样精彩,但是电影本身就是高过现实的一门艺术,不比完全照着真实的来拍,如果那样还不如直接播放当时的比赛得了。比赛中美国队员们惊艳的扣篮,虽然在真实的篮球赛上不容易看见,但这些都是电影语言,为了体现出苏联随后夺冠时的不容易。 2019年最棒的一部电影!

格鲁吉亚婚礼团
他们看的直播画面
现场画面
苏联的领导班子
皮球划过夜空
街球手
美国队替补席和教练
亚历山德拉
在场的观众

谢谢大家的阅读。期待大家多多发信息与我,我们一起来讨论这部值得一看的竞技体育类电影!没有看得快去看吧,绝对会震撼你的!

 6 ) 俄国主旋律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5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想不到会在电影院线看到一部当代“冷战”片,更想不到会在大荧幕看篮球“实况”。

这些年看过几部俄国商业电影,发现它们叙事完整,技法娴熟,画外音丰富,喜剧桥段满满都是我们邻国才懂的小趣味,继而想起人家是出过塔可夫斯基、梁赞诺夫的国家,电影整体水平本来就很高。《绝杀慕尼黑》里饰演前苏联国家队篮球教练的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在前一年的《火海凌云》中也有出色而喜感的表演,这部与重压及精神危机之下的苦瓜脸教练判若两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也许会看到更多俄罗斯院线新片,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俄国演员。

因为已是历史,还是自家历史,所以俄国人无论怎么自黑、调侃前苏联的官僚体系、安保系统都不为过。去年我看了部冷战题材影展热门片《冷战》,该讲的无家可归、虐恋情深都讲了,但冷战本身却沦为两个性格极端的人上演人生悲剧的舞台背景甚至折腾理由。《绝杀慕尼黑》因为是俄国人拍的,对冷战时代的细节写得更真实,比如篮球队战胜回国,被迫接受安检,每个人带的外国货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带回大量织毛衣的毛线——搞笑又现实,比如篮球队员发现队医在窃听他们,队医说了些“我还没举报你……”的捕风捉影事,比如准备叛逃西方国家的运动员又回归祖国并被官僚们估量“进球了,大概不用坐牢了”,也很熟悉。

总体而言,作为真实历史改编故事,它必然要加上许多辅助人物增强戏剧感,比如打败前苏联运动员的美国街球小子,比如为前苏联主将递上膝盖药的美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比如美国医生和护士,但所有这些人物,都带有主旋律电影里那种脸谱化功能性角色色彩,不太真实。作为运动竞技燃片,该燃的点确实都燃了,有些绝杀球,甚至复刻了当年电视录影留下的传说。但我们还得考虑,慕尼黑奥运会上那场三秒钟,是站在前苏联甚至俄国人立场的逆转。所谓“技术故障”要求续接三秒钟比赛,到底是真的技术问题,还是当时赛场主办方经历恐怖袭击带来的创伤之后,面对势均力敌的冷战双方大国做出的妥协让步呢?尽管,整部电影里篮球队从教练到个人的起伏,都诠释了“活着,一切都有可能”这条金句,但这句话,同样可以诠释国家政治关系以及相关影响上的起起伏伏。

 短评

看完才知道删了13分钟,唉。虽然最后还是被稍稍打动,但比预期的感动程度还是差了不少,这样手法精纯目的明确但也没任何新意的类型片,如今我最多也只能给三星了。体育电影,还是拳击题材是最燃最爆的。

4分钟前
  • 正义B胜
  • 还行

期待尽快上映。片方哥哥终于帮豆瓣把译名改。热血,震撼,精致。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爱情、苏联内部问题、对美国的吐槽和竞技巧妙地放在一起。真实和虚构融合很好。最后3秒钟呈现很好。还巧妙埋设喜剧线索。俄罗斯人的篮球励志电影能拍到这么好。因为个人无知和好恶故意恶评,明显是智商不足的体现。

5分钟前
  • 赵鹏飞
  • 力荐

进球就可以入党,篮球的运动镜头不好看,对立面设置的太简单,政治意识形态的表达勉强及格,只能说中规中矩,倒是俄罗斯人那股子耿直劲儿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喜欢他们拍电影讲故事的风格凛冽又温柔

8分钟前
  • 星空清理者
  • 还行

美国赛前说:这不只是一场比赛,这是意识形态上的一场战争,展示民主终将胜利。苏联队的球员对苏联并没有民族认同,赛前说:没人相信我们能赢,除了我们的教练。他为我们破釜沉舟,所以我们不能辜负。鼓吹个人主义的队伍急功近利,所谓“铁板一块”的集体却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换美国一定反过来拍)

13分钟前
  • Final
  • 推荐

7,基本算是客观,72年男篮决赛确实是史上最具争议的一场篮球比赛,而且其中蕴含的政治意义也颇值得玩味(美苏冷战交锋、慕尼黑惨案、苏联的内部民族问题),最后投入绝杀球的别洛夫6年后也确实因病去世了,这个电影很大程度是拍给他的。

14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专业上当仁不让、生活上给队员信任空间、下了赛场默默坐在角落,从教练的身上仿佛看到神所的老蒲。才知道72年慕尼黑奥运会这么混乱……当年我国是不是还在学习老大哥?老大哥在奋力追赶美国。

16分钟前
  • JIDUDU
  • 推荐

超燃!苏联队教练是《急袭》里魅力十足的警官,赢最后一球的萨沙·别洛夫贼帅!我好喜欢那两个动不动就跳起来的格鲁吉亚人2333

17分钟前
  • 密斯湖
  • 力荐

“今天拳击打得够多了” 一个篮球比赛打成了拳拳到肉的拳击赛,哈哈哈。虽然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结局,苏联队最后3秒逆转评分制胜美国队,就一直在期待电影要如何讲述才不至于没有惊喜。结果厉害的是,就是最后这场奥运赛,竟花了近1小时还原各种细节和完整度,几乎于直播,几乎占去全片一半戏份,这就像《波西米亚狂想曲》还原演唱会一样逼真和震撼…各种山穷水尽、峰回路转、直到最后的惊天逆袭,一气呵成,都不像在看电影,而是直接在看球赛了。

1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看看人家的主旋律,真为现在的国产心寒。用现代电影语言,兼顾年代细节,叙事详略恰当不乏喜剧元素,从开头到结尾都照顾到了人物个性,对自己对他国文化都有多方面了解,态度很开放。而不只是维护场面和情节带起来的情感,所以它要表达的东西才能燃进人的心里。不像国产旋律片那样,空洞不踏实不真诚、一股红色气流自顾自乱窜。没有因惶恐躲开当年慕尼黑奥运村恐袭,与随之而来的政治暗斗,冷战无处不在,而体育让这帮前苏健儿的信仰更纯粹。看得我真的卑小,人家这团结纯粹富有个性!技术方面比较普通,动作戏甚至有点失望。升格、消音这些花哨的东西用得不错。公映版删了很多,部分戏不接。三星半

21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看看人家是怎么塑造人物的:男主教练一出场,远距离投篮,“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儿”,坐在观众席规划球员展现业务能力等等,都是常规操作,牛逼在职务交接那里,前教练和队友告别,男主让已经过界、站在比赛场地里的领队退到白线外,TM简直神一般的精髓啊。这是来自骨子里的尊重啊!男主对前任教练的尊重、对篮球的尊重、对队员的尊重一览无余,而这一切尊重又来自什么?爱呀!而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热爱更燃?!一比什么救猫咪的人物塑造都弱爆了!那些说人物单薄的,简直不要太不了解文化背景,立陶宛、白俄罗斯、婚礼,片中台词、造型、画面细节带出来的丰富内容,你真的懂吗?别装,是你根本没get到而已。哎呦,别人都没看懂,就你牛逼是吗?是的,就是这样,我想想都觉得自己牛逼。

23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力荐

非常热血,尤其最后三秒的长镜头。影片没有那种狂热民族主义,而是说苏联在篮球场打败美国,是用了美国的训练方法、治疗药物和隐形眼镜。完整版也还原了苏联运动员参与叛逃、走私,以及慕尼黑惨案等历史细节。

27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相似的体制,近五十年前的冷战大环境,许多细节是如此引人共鸣,譬如在训练手段、物质、医疗等条件上都远不如人的前提下还固步自封的体育局官员,那些自作聪明又耳熟的官方声明背后引人发笑的卑琐心态,意识形态之争为个人带来的诸多限制,出境打球带货回国自带的笑点和球员不能自由结婚体现的体制对个人的禁锢。诸如此类的细节实在太多,不禁让人想到,在这样的的体制内,运动员不过是一枚棋,一切荣誉取决于成败,体制才不在乎他们,正如当年被高高抛起奉上神坛又被狠狠抛下的刘翔。正是如此才被电影中尊重个体,热爱体育和竞技精神的教练真实地触动到……为自己的国而战,为体育为团队获得荣耀,而不是为所谓的party。一定要去影院,一个字,爽

29分钟前
  • 力荐

看完很容易让人失去判断能力的片子啊,上帝视角和升格镜头两板斧式的搭配,简单粗暴但确实非常奏效。前两幕拍的太流水缺乏层次,但是超长的第三幕实在太爽、太刺激、太振奋了。将当年的比赛状况进行重构式的银幕直播,完全震撼人心。这电影在意识形态上也占优势,一方面是美国的国际霸权形象大家都心知肚明;另一方面是电影价值取向上并没有厚此薄彼,依然从角色层面出发,表达了对于苏联自身体制的调侃与反思。所以如果有人说这是主旋律电影,那说明他基本没有理解体育竞赛的本质意义是在于国家而不是政府。不过这个电影引进的时机对于当下国内的风向,就是另一说。

30分钟前
  • 唉唉唉德华
  • 推荐

4.5 俄罗斯是还有多少绝佳的题材没有拍出来啊

34分钟前
  • vivi
  • 力荐

“我打球的时候立陶宛整个街道都空无一人”“他打球的时候整个白俄罗斯都休假了”

38分钟前
  • kitty62888
  • 推荐

难怪美国队一直不领牌,还带这样的,哈哈。现在俄罗斯电影黑一下苏联官僚也成套路了真的有点腻,狗血情节很多但是好在继承了感情很节制的优良传统。知道比赛结局看得还是超紧张,结尾和马大叔一起热泪盈眶了。海报真烂。

43分钟前
  • Mido
  • 推荐

最后一场篮球赛拍得太好看了,真的好看,除了好看我还能说什么,日。不记得多久没有这么激动了,后排的抽泣声代表我的心。(没有打五星是因为中间有几段断裂感实在很严重,简直看得莫名其妙,回头一看我擦,国内版剪了十三分钟啊!

44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战狼级别的运动片,热血又燃情,难怪乎俄想重拍《切尔诺贝利》,美则想重拍《绝杀慕尼黑》。冷战背景下,国际恐怖事件不断,国内物资短缺、监控遍布、信任缺失,令这场骑虎难下的奥运赛事前途未卜。影片处理十分类型化,冷幽默,段落多,群像各具特色,兼顾各种国际背景,可惜删减过多影响连戏。好在情感和视听感都代入性强,即便赛况预知结尾,过程依旧牵动人心。归根结底,逆转、绝杀这些词背后往往倚仗的是球员强大的心脏、队伍钢铁的意志以及团队澎湃的战魂!爱赢才会拼,天生要强才会后天强大。

45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故事超燃,节奏太棒,非常好看。

48分钟前
  • 阿顺
  • 力荐

又燃又感人,看简介知道结尾,仍没想到如此一波三折激动人心,到最后不止是拼技术和心理素质更是为报答教练救命/知遇之恩,“为祖国而战”非但不矫情反而那么自然动人,奖金一幕泪目,俄式正经严肃脸的幽默感太逗了,自黑厉害,姓氏逼死解说员了啦,就时代背景而言其实可以拍的更有深度但完全可以理解

52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