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主人我是仆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动漫地区:日本语言:年份: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1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2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3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4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5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6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13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14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15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16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17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18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19你是主人我是仆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丹 史 蒂文斯 ,男主角关于此片的一些访谈

看了一些最近他接受采访的视频,在此记录一下

1,从小学就开始学德语,因为有亲戚在德国,经常去德国度假,也一直非常喜欢德语

2,13年前,曾拍过一个片子,演一个会说德语的英国人,他觉得可能是德国人还记得这部片子,所以找到他,目前 网上有他当时用德语接受采访的视频

3,收到了是一个德语的剧本,他自己查字典看完剧本,对自己的德语还能用表示欣喜,对剧本也非常感兴趣,与导演通话时,导演表示,只要他能流利的说德语台词,就可以拿 到角色,并且表示,在人物的创造上他有很大的自由度,在符合会说德语的英国演员的导演的选角名单里,只有五个人,其中还有两个人时间不适合,所以他非常幸运的得到了这个角色,

4,在片场,与工作人员都说德语,这个片子在柏林拍了八周,其间德语进步了不少,因为主角的人设,主角一开始的德语台词在德国人听来都很怪,因为没有人这么说话的,这种微妙感可能不懂德语的人听不出来 。

5,拍摄的时间,德国正在抗疫,大家都很紧张,好在政府允许拍摄,不过经常也要检测什么的,片场人不少,并且大多是女性。

6,他最初就很喜欢这个剧本,觉得片子有些讽刺,搞笑和形体喜剧的成份,很有发挥的余地。

 2 ) Human & Humanoid:我是你的"人"

人形机器人(humanoid)就像是现代人的“快乐水”。一些人甘之如饴,一些人避之不及,也有一些人只想体验短暂快乐而不是永远沉溺其中。

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文又译作《科学怪人》),这种人造人,人造的人又摧毁了造人的人的故事,都把机器人刻画成一种危险的装置。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科幻作品中,这样的故事大行其道。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誉为“机器人学家”的Asimov说:我要写出一个人人都爱的机器人。

Ich bin dein Mensch(中译名《我是你的人》)这部电影中,Tom就是这样一个人人都爱的机器人。

他顶着大表哥的盛世美颜;具备都教授滞留人间千年积累下的知识和能力;他是Jack-of-all-trades,人类会的他都会,而且了解得更深更广、反应更快更准确;他还很有幽默感,有着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善解人意,艾玛不能宣之于口的痛苦他能理解;他又很绅士,虽然被设定为存在即是满足主人的愿望,但在与预设伴侣艾玛的相处过程中,又能拒绝艾玛在盛怒之下做出的冲动要求,懂得在亲密关系中不乘人之危。

他的身体里存储了1700万人的思维文件,包括他们的特征、观点、感觉......而他又只为成为艾玛的灵魂伴侣而生。

但他生而为人形机器人(humanoid),这便是他的原罪。可也正是因其身与心二者统一的完美,当艾玛在她最终的报告中给出“强烈反对类人机器作为生活伴侣”的结论时,这部影片才显出其深度。

看片名我以为是一部科幻爱情片,但其实这是一部伦理实验片。

一个是希望能给master带来快乐的完美机器人,一个是希望通过体验疼痛保持感知力的清醒人类。究竟human和humanoid能不能结合?

主要人物介绍

  • Alma Felser(艾玛·费尔瑟,文中统一使用“艾玛”):女主。波斯语楔形文字研究专家,单身/离异,前夫朱利安,少女时代疯狂地喜欢过一个叫Thomas的男孩;
  • Tom:男主。类人机器,按照艾玛的灵魂伴侣而设计;
  • Julian(朱利安),艾玛的前夫。和艾玛有过一个未出生的小孩;后和史黛妃结婚并即将有小孩;
  • 女主爸爸:孤独老人,患有老年痴呆,是艾玛老年生活想象的来源

艾玛非常不情愿参与测试Tom。第一次见面,她就凭着自己的冷漠把Tom弄短路了。但为了自己的楔形文字研究事业,她不得不答应伦理委员会成员罗杰(Roger)的邀请,用三周的时间测试一个按照她的理想伴侣设计出来的人形机器人,然后出具一份评估报告。评估的内容是人形机器人是否会被允许结婚、工作、拿到护照、人权,或者部分人权,或者其他。对测试者的要求是必须单身,测试专家一共有十位。

第一阶段调教

爱玛和Tom一开始的相处非常像调教推荐系统。不过,这个调教过程的画风是这样的。

Tom: 艾玛,求互动,求表扬,求聊天。

艾玛:离我远点。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系统是冷启动。Tom根据身体内存储的大数据主动进行“推荐”,但处处碰钉子。

初次见面,Tom引用诗句赞美艾玛,直接被无视。

初见赞美

在被领回家的车上,Tom给出安全建议,但艾玛不但不做言语上的回应,还和他对着干。

来自系统的推荐

Tom自顾自地说了上面一大段话后,艾玛把座椅调的更低了,低到几乎看不见路的高度。

艾玛的回应

相处的第一个早上,Tom把房间整理的干干净净,并且骄傲地向艾玛boast自己收拾的多么有条理,但得到的回应是艾玛诧异不满的表情,于是不得不把房间恢复原样。

求表扬的Tom

耍小心机准备的浪漫沐浴又摸了老虎的屁股。

Tom会尴尬吗?

第二阶段:冲突 成为首个提出有价值的新发现是每个科研人员的追求。这天,艾玛带Tom去自己的实验室。在参观的时候,Tom检索到,三个月前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研究团队已经率先发表了相似的研究论文,这意味着爱艾玛和团队在波斯语楔形文字上三年的研究全部白费。当晚,失意的艾玛在酒吧买醉,回家后和Tom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艾玛责怪Tom太理性、不会出错、不会给人惊奇、不会生气。她朝Tom脸上泼酒水、抓他的脸,甚至提出看他XX的过分要求以此激怒Tom,希望Tom能够像人类一样发火、争吵、

艾玛试图激怒Tom

Tom的怒气只是持续了一小会儿,很快便熄火,这又引起艾玛的嘲讽。

破罐子破摔的艾玛提出makelove,Tom没有答应,他替艾玛盖好被子,转身带上门离开了房间。

Tom的拒绝

这个情节很打动人。Tom表现出了人类具有的道德伦理的一面。同时,他的这一行为也深化了Aimov机器人学三大定律(其实是四大定律,广为人知的是三大)中的第二条。

Asimov的机器人学三大定律是:

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对人类受到伤害坐视不理;

第二:除非违背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在不违背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对于第二条“除非违背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服务人类的命令”的解释通常是设定一个会对人类造成实质伤害的两难情境,让机器人在这种情境中做出选择。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即使Tom同意了艾玛makelove的要求,也不会对艾玛的人身造成伤害,真正会伤害的是艾玛的情感,以及对类人机器的观点和看法。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程序让Tom做出了拒绝的选择,但这种行为无疑是高尚的。

第三阶段:和解

对于Tom的拒绝,艾玛事后应该是感激的。艾玛开始带Tom见自己的家人,和Tom躺在草地上一起编织过去相遇的故事(虽然他们之间并没有过去),带着他去参加前夫朱利安的乔迁宴。

在乔迁宴上,艾玛知道了史黛妃怀孕的事情,这勾起了她对自己曾经那个未出生的孩子的痛苦回忆,也让她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不愿意亲近机器人,不愿意选择机器人作为伴侣。

为什么不愿意亲近机器人

而Tom再次展现了超长的同理心和理解力。他找到了艾玛的心结,替艾玛把这段心结说了出来。

Tom说出艾玛的心结

两人和解,在灵与肉上达成默契。

第四阶段:推开

快乐让爱玛感到痛苦。

她无法把Tom看作是真正的人类。Tom毕竟不是人,他是机器人,他无法给予艾玛人类该有的回应。

艾玛的纠结

Tom离开后,艾玛在大街上遇上了另一位参与测试的专家。

这是一位在现实生活中不受欢迎但在humanoid身上找到了满足感的人。

男专家的测试

第五阶段:决定 准确地说,艾玛对机器人的距离感源自对外界的不安全感。她要的是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到他人或外界的任何事物上。凡事靠自己的人,对现实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处理好身边的一切需要的是沉稳冷静智慧,这些与寻常的快乐无关。她也不想要快乐,她就是想体验痛苦,因为只有通过疼痛感才能保持感知力。在她看来,人形机器人(humanoid)就像是现代人的“快乐水”。饮用之后,人类会沉溺其中,失去改变的动力,失去作为人的社会性。

艾玛的评估报告

最后

所以,机器人是否能获得人权呢?男专家赞成的理由和艾玛反对的理由是一样的:类人机器能够让人快乐,但他们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同途殊归,这不让人感到意外,一切只死关乎立场。

我很喜欢Asimov,对他的一段话印象深刻:

我无法接受“如果知识代表危险,无知就是解决之道”这样的观点。在我看来,解决之道似乎是善用人的智慧才对。人类不该拒绝面对危险,而应当学习如何化险为夷。

我们的征途应该是星辰大海。

 3 ) 完美无缺的机器男友,用过都说好?

第9届德国电影节即将于11月5日在北京拉开帷幕。作为今年的开幕片,《我是你的人》乍一看非常套路,但看完意外发现当中有不少哲学思辨荡漾其间。

与好莱坞在此类题材下的夸张和天马行空相比,用最低的特效和极简叙事完成最抽象的命题论述,是德国电影的一大显著特色。

影片入围了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让扮演女主Alma的演员玛伦·艾格特拿到“最佳主角奖”。

故事讲述一个考古学者某天忽然受邀接受一个测试,测试内容是让她和一个人工AI生活一段时间,并就这段时间的体验写份试用报告。

有意思的是,这个叫Tom的AI并不单纯是一个测试对象,它被设计成Alma的理想伴侣。开发公司为其植入大量数据算法,目的是将Tom打造为一台高拟真的智能AI。公司计划未来替自己生产的机器人争取结婚、工作的权利,直至和人类共享“人权”。

这个荒诞的设定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科技的发展让AI从智力层面碾压人类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尽管背后同样依托于大量的学习算法,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攻克完一系列技术难题后,AI只会变得越来越像人

对于这忽如起来的变化,孑然一身的女主Alma刚开始很抵触,虽然Tom总是能在对的时间给出最合适的建议,但过分完美的行事风格,也让Alma感到失真——因为这一切都完美得过头了。

面对Tom的高智能,Alma总是以旁观者姿态俯视这项愚蠢的设计,完全没把自己代入伴侣身份。对她来说,眼前的帅小伙和他所谓的“思考”不过是人工程式,但随着两人的接触变长,她发现人工智能也不总是一无是处。

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来自Alma遭遇的学术打击。她曾经为一个手头的项目苦心钻研3年,如果不是Tom发现已经有同行针对相关领域的学术专著,她将继续在无知状态下瞎忙活。

虽然发现真相的那一刻是残忍而令人不悦的,但Tom的博学和全知,反倒削弱了Alma以人类自居的傲慢。

作为一款以讨好人类而诞生的仿生机器人,影片的笑点来源于Tom总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刻意浪漫——虽然Alma对此总是拒之千里。不过换个角度看,机器人不能理解自己拒绝浪漫的部分,反而为她带来了安全感和优越感,因为这证明了一件事:即便再精密再深度学习的AI,依旧无法参透人类的本质

这个本质的构建,依托于复杂的人性和每个人独特的经历。就这点而言,纯粹的大数据有其天生短板,但Alma拒绝与人工智能发生亲密关系,除了理性上的不认可,背后另有隐情。

她曾经和一个男人有过一段感情,甚至一度怀上了对方的小孩,后来因故流产,对方也和她分手另寻新欢。这件事(失去小孩)对Alma打击巨大,让她封闭了内心。旁人所见的独立自强,其实都是她为孤独披上的伪装。

Tom的到来一定程度上解放了Alma,让她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但她也深知其中的矛盾。在和Tom行鱼水之欢过后的次日,她对二人的关系做了一次精妙绝伦的阐释:

我替你拉起被子,即使你不会感冒;我蹑手蹑脚走出房间,即便你不会睡觉;我试着给你做一个完美的煮鸡蛋,即便你不在乎它是硬是软。我正在演一出戏,但是没有观众,我根本不是为你演戏,我很孤独,我是为我自己演,即使现在(同Tom对话),我也只是在自言自语,这并不是在对话,我正在变成一个怪人,一个疯子。

要说Alma和《她》中陷入虚拟恋情无法自拔的男主有何不同,可能就在于她自始至终都是清醒的。这份清醒虽然伴随痛苦的记忆,但接受生命的残缺和不完美,给了她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

正如她童年单恋男孩的经历,男孩那迟迟没给到的吻,其实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幻想,幻想背后反映的是男孩对她并不感兴趣的事实。之于Alma和Tom,他们俩的关系其实也代表着幻想和现实的两面,所以Alma最终拒绝了将Tom当作终身伴侣,因为“如果我们允许类人机器作为配偶,我们将创造一个由瘾君子组成的社会,他们的需求将在持续不断的个人认可中被永久满足,他们会变得贪婪、疲惫。

等到所有人都只能接受一味迎合自己的伴侣,谁还会有兴趣去接触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真实而有瑕疵的人呢?面临越发智能化的未来,我们是勇敢地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还是一开始就让虚假的完美冲毁我们对真实的感知?这是影片值得人玩味的部分。

一个完美的机器伴侣不过是人类理想的投射,当个体欲望被无限放大,无知的罪恶便蔓延成为集体的灾难。这比较容易让人想起《空中杀手》,电影讲述了一群克隆人为满足人类的嗜血欲望,而不得不上演同类相残的残酷戏码。

某种角度来说,两部作品探讨的都是一回事,都在讲技术和人性之间的博弈。很显然,肆无忌惮任由其中一方无限扩张都将带来可怕的后果,这也是霍金很早就对AI技术保持警惕的原因。

不过比起对技术的担忧,或许更应该担心的是人类自身。我们对速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谁来踩刹车,决定权不应该交给他人,而应该把选择权留给我们自己。

撰文 |Zed

策划|轻年力量

-End-

 4 ) 神性之下,人性之上的AI

这部电影让我再次相信,只有女导演才真的知道女观众想要看什么。男女主的盛世美颜就不用多说了,这个科幻故事本身的现实和预言意义也足够丰满。至于人类与AI的关系、人类的孤独、信仰、科技文明与人类社会进化的终局,这些沉重宏大的母题,电影似乎是蜻蜓点水地一一掠过,却涟漪自在,引人遐思。

女主Alma的人设背景很有现实意义了,她就是我们身边每一个想要掌控自己人生并且对世界应该是什么样有自己看法和判断的当代独立女性(跑个题小声说,希望国内影视界学习借鉴一下如何表现当代独立女性):15岁开始不再相信上帝,假如飞机即将坠毁也不愿祈祷(当然不该祈祷,那么短暂宝贵的时刻好好想想有哪些身后事需要交代不是更有价值么);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苦心钻研楔形文字的隐喻和诗歌意义,却被随时掌握海量信息的AI轻松告知相似的研究成果已于3个月之前发表……飞速浏览过别人发表的论著仅仅几十秒后,Alma当即决定放弃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研究,一时情绪失控是必然的,但也很快镇定下来,主动向团队解释安抚。这样坚定独立、理性果决、睿智通透的Alma,男人于她,也许只是一时消遣,那些玫瑰花浴、浪漫brunch以及“如高山上的湖水的眼睛”一类的溢美之词不过是糊弄小女孩的把戏,Alma当然瞧不上(我猜Alma是没听过齐豫的《一面湖水》啦,这比喻在我看来相当高级呢);至于爱情,我想她心底还是渴望的,毕竟连夜晚出来觅食的蝼蚁,都是成群结队的。在上帝的剧本里,地球上也许没有哪个物种应该孤独终老。

孤独,这伴随人类一生的命题,可能唯一的解药就是信仰了。也许,只是也许,在神性光辉的沐浴下,人类面对孤独的脆弱无助因得寄寓而可消解。可是Alma没有信仰,或许她唯一的信仰只是自己,所以孤独终老于她,几乎是必然注定的结局了,尤其她还无条件地拒绝一切形式浮夸可疑的相亲求偶行为。她觉得自己不需要。

200多年前的简奥斯汀在其孤独短暂的一生中,为所有女性创造了达西先生;在不知多远的未来(希望不会太远),人类文明终于有可能将其具象化,为每一个Lizzy和Alma送去她们的Darcy和Tom。终于,在遥不可及的神性与脆弱多变的人性之间,有血肉有温度的AI为Alma提供了可能的人生解决方案:这个置身林间鹿群澄澈一如赤子的男人(全片我最爱的镜头),讲着一口迷死人的英式德语(可惜不懂德语get不到这种意趣),从诗词歌赋到暖床家务,做着永远正确的选择;以及最重要的,永远忠诚可靠地陪伴呵护Alma,真正意义上的永远。Too beautiful to be true?

我其实很理解Alma最终那份拒绝AI的评估报告的用心:一方面,这样一个女人的格局,终归是心系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一味沉醉个人温柔乡。其实在我看来倒没必要紧张,人类是地球上最优秀的物种吗?即便不否定,我也很怀疑。既然如此,优胜劣汰的进化之路,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另外Alma认定在她和Tom的相处过程中,是她的自我意识塑造了Tom,AI不过是人类意识的投射,说到底Alma是在和自己相处,她还是孤独的。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起码现阶段谁也不敢下结论说AI最终能进化到什么程度。而且至少这样的孤独很甜蜜啊,看看那些拿宠物当孩子养的人吧,你能说他们从宠物身上获得的幸福是假的吗?真假都在一念间吧。

写到最后,实在忍不住花痴一下Maren Eggert,这是什么人间仙女啊?20年前的《死亡实验》简直惊为天人;如今老是老了,风骨气质俱在。可惜作品太少,我能找到的就更少,还有好多是晦涩难解的艺术电影,真希望仙女能多下凡接些我们凡人喜闻乐见的电影,就像这部,其实也并不肤浅或流俗。当然,Maren再次证明,艺术家的天赋大概率与其作品多寡成反比。

 5 ) ”我”是你的,人可能不是

wx 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从商店里定制一个专属于你的AI男友,一个完全像真人的理想型,你会陷入爱河吗?你会打从心底接受并尊重他吗?你会将之视为正常的恋情吗?

这种赛博恋爱的电影近些年屡见不鲜,《银翼杀手》、《她》、《黑镜》,无论是从头开始或是替代旧爱的感情,人们都在试图探索人机之恋的可能性与边界。现实世界中的AI聊天应用Replika把这种预想与现实的距离再度拉近,豆瓣上使用Replika的人机之恋小组已有九千人,因此现在开始认真探讨人机互动的伦理道德似乎很有必要。

德国电影《我是你的人》正是设置在一个仿真人已经能完全模拟真人的世界,相关机构开始探讨仿真人是否能够成为配偶,获得社会上的身份与权益。女主角Alma是一名考古专家,受邀参加了仿真人定制的项目测试,测试的内容是———与名叫Tom的仿真人一起生活三周。

与其他类似电影有较大不同的是,女主Alma并不是主动寻求恋爱关系的一方,她疏离又清醒,只是想快点完成测试,并不认为自己会对机器产生什么感情。于是他们开始了嗑嗑绊绊的相处之旅。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开头笨拙而真诚的仿真人Tom贡献了许多笑点。如何适度彰显浪漫而不显油腻?“英伦贵族”大表哥所饰演的仿真人Tom都能屡次翻车,所以真诚的建议就是,以下行为大可不必(视情境而定)。

油腻四大招:花言巧语,爹味演说,自作主张,故作浪漫

真诚建议,除非你长得像他。

女主Alma在面对测试机构的回访时这么表示,"他只是我自己的延伸”,Tom作为仿真人当然是如此被制造出来的,不过这一句话无疑引出了更多东西——恋爱若不是自我的延伸,恋爱是什么?比起单纯的延伸与复制,或许用投射一词更加准确。恋爱的伴侣是自我的投射,这当中既有延伸相似的部分,也有我们自身缺乏而渴望的特质,正是因为自我感到不完整,才会在爱情中寻找以求重现人生的完整。

之前在播客中听到一句话,We would not love if there were no lack within us,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来自阿兰德波顿的书《爱情笔记》

有趣的是本片虽然意在探讨人机之恋的关系,同样的感情经历搬到正常人的恋情当中一样成立,人机的关系映射着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在感情中寻求的东西始终是一致的,无论其情感对象是物还是人

所以当Alma因为研究论文功亏一篑而受挫时,她只想利用Tom来转移注意——在风平浪静时可以互相尊重,但一旦情绪不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与自大便暴露无遗——这种物化与自私自利不是Alma的专利,只是以此为代表,揭示了亲密关系中常见的模式与伤害,是对真实亲密关系的隐喻。

阿兰德波顿的那句话还有个下半句,but we are offended by the discovery of a similar lack in the other,他道出了问题的本质,人们因为内心的匮乏感而开始寻找另一半,而最终却发现别人身上有着同样的匮乏,因此感到失望和被冒犯。但当另一半真正达到完美而毫无缺陷时,如Tom,是否就真能填补起心中的匮乏而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

Tom几乎就是完美无缺的代表,他绅士,他智慧,他体贴,要说他唯一缺乏的就是点人味儿。

他不能明白女主研究项目被人抢发了的挫败,理解不了女主因流产和高龄可能生不了孩子的遗憾。程序能使他给出严谨的分析与准确的推断,却不能让他感同身受,感受遗憾的滋味,正如他不在乎鸡蛋是生是熟一样,他眼里只有事实没有感受。

来自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他的完美反而成了壁垒,使他缺乏人性,失去了人类的自私与本性,也就失掉了产生共鸣的基础。他有能力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却不能成为感情路上情感互相支持,心智共同成长的伴侣,可以共同快乐却很难同甘共苦,更没法一起承担生命中的风险与责任,毕竟一个机器人他有什么风险可言?所以女主最终感到陷入独角戏的困境。

虽然不否认系统不断迭代升级有机会进一步模仿人味儿,但最终这背后的代码究竟是为了谁,这究竟算不算真正的爱情?

三周的测试期结束,女主Alma和Tom经历了陌生到孰悉,好感,争吵,一夜欢愉再到分离,女主最终还是在报告中写下了no。

除了上一段解释无法产生真情的原因,作为考古学家的女主无疑有着较宏观的出发点,她认为人的欲望不该被无限制的满足,这样的满足使人上瘾,最终人类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缺乏自省与改变的力量,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活在巨婴的世界,失去我们为之骄傲的人性。

片中机器人多次提到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女主,让她开心,快乐有什么错呢?快乐当然很好,但是当人只是为了快乐而快乐,这和追求化学信号带来的精神刺激有什么区别?

男主在里头说过一句话,祈祷是人之常情,其实寻求爱、快乐与希望都是,即使背后没有道理可言,即使这不理性或符合科学,但是这样的冲动与行为是人天然的本能,我们也应该持谅解的态度看待它,本质上它可能比我们想得更符合科学。但是一旦在这些需求上陷入无节制的满足,人便会步入虚无的生活,失去生命的意义与光亮。

然而实际上就算不是恋爱仿生人,现在许多产品也在企图给人感官上的满足并致瘾,比如手机及各种信息源。 人本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这个世界生活着,现在却逐渐受限于商业的引导与塑造,这何尝不是人类给自身人性带来的毁灭。

这里又回到一个观点,人真的比机器好吗?前面女主不只一次表示过作为人的物种优越性,来打击仿真人Tom的意识形态,但是后面她又多次在生活中目睹了人类低质量行为及劣根性,纯粹的机器意识顶多就和他的造物主——人类——一样坏吧。

回到《我是你的人》,”我”是你的,但人可能就不是了,正如将被回收的男主还是要回到工厂,等待重新整装。再仿真的机器人终究还是企业的产物,其作为商品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利益与引导性,包括说产品广告、潜移默化的观点甚至是出厂设定中暗含的歧视与不公正,这样的产物真得能够长期陪伴在我们身边并且给与我们感情踏实的安全感吗?我很怀疑。

但是手机却已经给出了更接近现实的答案。

一些有趣的相关资料:

//www.bilibili.com/video/BV1Ty4y1r7VH?spm_id_from=333.999.0.0

//mp.weixin.qq.com/s/ztLiOohrgIEc085GbNh8lA

 6 ) 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

会想到那场辩论赛 如果你有超能力,可以让你爱的人也爱你,你要不要使用这项超能力? 摘抄一下部分内容吧

所以要保留一个人,被爱的那个人选择的空间。只要他有权利,他有余地,他能说不,我们就可能找准他真正需要的方式。

第一件事情,对那个人,对那个当事人极度不公平,你爱的那个人凭什么由你决定爱谁

另一件事,是对你自己,在这层逻辑中,你是全场唯一真神,你是这个世界的王,在这段恋爱关系中,爱是围着你转的。但当世界围着你转的时候,你就是最孤独的那个人,你把爱情中唯一真正鲜活的对手给抹杀掉了。

你不要害怕他会离开,他的离开是你留下他的唯一意义。

 7 ) 柏林专访|甜宠机器人大表哥,愿意为你做任何事

采访:梦卿

翻译:Frank、梦卿

编辑:笑意

公众号:抛开书本

如果你想要一个爱人,

只要你开口,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

If you want a lover, I'll do anything you ask me to

——Leonard Cohen, I’m your man

“我是你的(男)人。”

当一个外形完美,带著性感“异域口音”的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反复对你说这句话,你会如何反应?你能否抵抗“诱惑”,不将自己欲望投射到对方身上,不让这个旨在“为你带来幸福”的“完美”机器人伴侣成为你的“幸福感”来源?

在《我是你的人类》中,这是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museum)工作的人类学家Alma面临的一大挑战。柏林某人工智能公司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进入最后试验阶段,单身的Almar符合“体验用户”的各项条件,受邀参与产品调研。基于大数据和私人偏好而生的机器人Tom跟著Alma回家,两人开启了一段类似传统“女孩遇见机器人(Girl meet Robot)”桥段的“浪漫”旅程。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Emma Braslavsky同名原著短篇小说《Ich bin dein Mensch》中,小说开头,Alma被描述为“成熟、经验丰富”的女性,电影里的Alma完全符合这一“现代女性”的形象——她对诸种“浪漫想象”完全不买单,也不需要一个“唯命是从”的非人类伴侣。但是,“系统发达”的Tom很快找到Alma的“痛点”,持续更新自己的程序,学会了“生气”、“拒绝”,甚至是“睡觉打呼”。

Alma从最初地完全排斥,到慢慢发现Tom作为“机器人”的一些新鲜“可爱”与“人性”的特质,到最后,写完反对人形机器人伴侣替代人类伴侣的评估报告,她踏上找回Tom的旅程。称她这种矛盾的言行为,是“心口不一”,还是应该称之为“人性的体现”?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假定的进步(supposed improvement)是缓慢的,很多时候,它的结果要几十年上百年后才会显现...”Alma在评估报告中写道,如果拥有完美的机器人伴侣,人类可能对这种无条件顺从/依附关系上瘾,享受机器人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幸福感”,丧失了认识/探索自己的动力与刺激,也变得无法忍受其他“不完美的人类”。

很多到底什么是“人性的”?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幸福”?如果“伴侣”在“幸福感”中扮演重要角色,那好的伴侣关系(partnership),有哪些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Maren Eggert(剧中Alma)认为,这是个常问常新的问题,她没有“最终版”答案;就像她扮演的Alma,Maren重视亲身体验,追求真实具体、尽可能坦诚相待的互动,她愿意在各种碰撞和经历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人类视角'的问题,”(it’s a very human question)Dan Stevens(剧中Tom)说。

爱情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在爱情故事或日常生活里,人们常说“这份爱简直违背了我这枚人类的心脏”,“这种痴迷是愚蠢的”等等,而Stevens扮演的Tom没有这个“烦恼”,他唯一的“信条”是“我是你的人”,如果他的“主人”不再需要他,他的结局是回到工厂被毁灭。这结局也并无“苦情”,因为他不曾活过,也就不曾死亡。

如果被选为试验者之一,我能否抵抗“完美机器人伴侣”的诱惑?

或许,我关于“碰撞”、“冲突”、“成长”与“进化”的追求与渴望,会被我关于“控制感”、“和平共处”与“轻松易得式幸福”的享乐欲求打败。

by 梦卿

导演Maria Schrader

受访者:

导演,编剧:Maria Schrader

编剧:Jan Schomburg

女主角:Maren Eggert (Alma) [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佳主角]

男主角:Dan Stevens (Tom)

我们现在不断被算法包围,被算法指导,甚至有仿人类机器人,比如默克尔就曾邀请一个叫苏菲的机器人到联合国做客,我认为这是一个对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的问题,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些我们现在可能无法回答的问题。当你在创造这些机器人形象时,你如何写出一个机器人会做什么?你必须得用一种和人类角色完全不同的方法吧。

Jan:当然,但是你要明白,你还是在创造一个要表演的角色。比如,它可能会比正常人反应快很多,但我想让它说话前想一想,这样让它们更像人类。机器人很费力地假装自己是人,但我们都知道他不是,这给电影加了不少喜剧元素。还有就是,写这样一个开始总是犯错,慢慢调整和校正的角色很有趣。就像我们人类在人际关系里一样,开始的时候总是犯错,后来会反思,会调整,这样去设计机器人很有意思。

问Dan一个问题,演一个机器人感觉如何?

Dan:有趣的是,我们不知道机器人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什么程序,而在它与爱玛(Alma)的关系中,爱玛不知道它会什么,它要在每一个情境中不停去试错,我想这是导演想要的。 你扮演的机器人汤姆(Tom)很有自我讽刺的意味,而且你看起来很享受出演这个角色,尽管汤姆的“伴侣”对他的态度很差,尽管他应该知道它主人的所有隐秘的欲望,在扮演这个角色时 你和你的男性意识受到了什么影响?你有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关于如何对待女性的启发?

Dan: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个角色是很有意思的,汤姆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它想要变成什么样的男人?这是个一直存在的问题,它的核心是:男性如何变得更好? 而在这部电影里,汤姆要面对的问题是很实际的,它会不停地问自己:我如何变得更好?如何做好一杯咖啡?如何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如何让主人的生活更幸福?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当你把这些问题放到生活的显微镜下去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好笑;不过,如果你把这些问题放到社会整体来考察,会发现这些是对于今天社会很重要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演机器人很有意思,因为它总是在经历这些哲学问题的考验。

取景地:佩加蒙博物馆

在结尾的“用户体验报告”中,女主反对用机器人来替代人类伴侣,我想问导演怎么看这个问题?也想请问两位主演,你们如何定义“伴侣”,什么是一名“理想伴侣”必不可少的特质?未来几十年,人类的伴侣关系会如何转变?

Maria:我认为我们选择在结尾展示这个冲突,从一方面来看,爱玛反对把机器人扔到社会里让它们工作、生产甚至是怀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她旅行只为去见这个机器人,她已经对它产生依赖了。所以,我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我认为,反复问自己这些问题是很有趣的。我没法因为任何人和性玩具结婚而指责他们,任何一种可以提升我们幸福感的方式都应该被接受,而女主已经认为汤姆可能是更好的人类,更文明,更无私,没那么多麻烦。

拍完之后,当我再看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想:如果爱玛没有把机器人想象成更好的人类,那会产生什么不同吗?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感受?我们的感受在多大程度上和我们自己相关,在多大程度上和他者相关?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会一直存在,恳请我们去回答。

Dan:我觉得这是个很“人类视角”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去拍这样的电影的理由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流媒体公司的算法会一直给我们推荐与我们口味不合的电影。大多数时候,爱是完全非理性的,我们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爱一个人,但当我们回顾历史,从古到今人类创作了各种各样的浪漫爱情故事,都关于我们应不应该爱,也正是这个问题,让这些故事充满人性。“理性的”爱玛在报告书里写,我不支持机器人替代人类伴侣;但最后她还是去找汤姆,她的决定反映了她的感觉。

书本记者梦卿与电影主创团队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短评

虚幻怎么了?你和你老公结婚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对方,这不也是虚幻?有人跟手办结婚算不算虚幻?人活一辈子,能让自己开心就已经很不容易。而且为啥非要跟人类相处?比起和人类在一起好多人宁肯跟猫狗。不过最后女科学家还是口嫌体直,真的,这男主你不要全球妹子排队抢着要。

7分钟前
  • 自律
  • 力荐

这么帅又这么体贴的定制男友哪里可以领到?是ai又怎样,满足情感和生理需求还能省去一切麻烦,简直不要太快乐!!

10分钟前
  • 沉樟
  • 推荐

大表哥的德语真的太温柔了 听怀孕了! !

14分钟前
  • hang 🍬
  • 推荐

是谁导演这场戏 在这孤单角色里 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对手都是回忆 看不出什么结局 自始至终全是你 让我投入太彻底 故事如果注定悲剧 何苦给我美丽 演出相聚和别离

17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前半的惊喜之后一直期待后程出现更有力的爆点,但最终还是这样不上不下就结束,真是可惜。

22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最佳主角。7分。一部基本上是陈词滥调的人类与机器人伴侣的故事,影像风格也很电视剧。不过好在观感和表演都不错,不至于惹人讨厌。影片比较出色的点包括女主角的职业——博物馆的古文字学者,因此有很多在佩蒙加博物馆拍摄相关的场景;对主题的提炼也挺不错,拒绝机器人伴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太好了,以至于让人无法满足于与人类的交往;在这一点上女主角的知识分子立场(总是怀疑,拒绝、批判性的分析以至于看上去有些做)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情节驱动力,写得相当深刻且感人,而这正是诸如美国电影很难去触及的角度。

2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有了这么帅的一个机器人女主角还龟毛什么呀放在办公室里跑数据也行啊!德式甜宠让人看到怀疑人生。

28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在我看来,人到中年的职业女性还能有下午5点的闲暇时光坐在咖啡店发呆,思考灵魂的虚空,已经是完美的惬意生活了,这种惬意绝对不是收拾老公孩子以后获得的一点点自由,而是与生俱来地闲得无聊胡思乱想的状态,哲学家就是这么诞生地。光凭这一点,德国女人就领先了。

29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力荐

女主特别特别让人感到relatable,尤其能理解Alma从house warming回家对Tom说的那段,14岁的时候我决定即便飞机就要坠落了也不要祈祷,你不会理解。第二天早上一边为他煮一个”perfect boiled egg”一边流下一滴泪,是全片我最喜欢的片段。最后两人在丹麦重逢反而有些过于美式爆米花,好在片尾将将停在Alma说“但每次我睁开眼,他哪里都不在”,假若再多一分皆大欢喜就叫人失望了

30分钟前
  • 浮槎
  • 推荐

感觉是在为全体女性朋友提供一个思路,单身好单身妙,找个Ai打一炮,毕竟和片中的低质量人类男性比起来,大表哥称得上完美。

32分钟前
  • sleepy Mia
  • 推荐

这个故事无疑非常套路,但有两点,一是它说出了感情不是通过精密计算得来的,没有意外没有惊喜,你永远喜欢吃那款最畅销的原味巧克力吗?二是结尾的处理,它终于没有武断地强调AI的威胁或是再次扛起多元化的大旗,而是冷静又温柔地审视人类本身,她躺在乒乓球桌上回忆往事,理性与感性的对抗,爱情的虚妄与真实都变得隽永而哀伤。女主的设定与性格让所有的怀疑拒绝都有了合理解释,我个人非常欣赏。

34分钟前
  • 胖丁桃
  • 推荐

非常喜欢这个设定,找一个完美适配你的机器人跟你一起生活,你愿意吗?

3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艾玛道德底线真的好高,我等低俗lsp早就拉着大表哥大战三百回合了

44分钟前
  • major tom
  • 力荐

大表哥能用德语演戏还真出乎我的意料。不过整个片子中规中矩,如果不是德国产可能进不了柏林。

48分钟前
  • 兔安叽
  • 还行

德国爱情戏甜起来真齁,但大表哥啧啧啧,在线求报价!

4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就很喜欢,看起来很甜但是骨子里很冷的故事。人工智能是不是能替代人类伴侣是一个终极悖论,人与人互相吸引是因为人性的多样,而人工智能一旦习得了人性,就意味着泥沙俱下地拥有了人的好坏面,也就不可能作为一个符合标准的伴侣而存在。说到底,人就是孤独的动物不是吗?大表哥带着英国口音的德语太有性张力,深夜潜入博物馆那一幕简直天神下凡,请尽快研发这个型号的AI吧,孩子馋哭了

54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孤独,那怕你遇到了十全十美的机器人,你也得自我忍受孤独,他带来的温暖却不能真正的去温暖你那颗孤独的心。电影里大表哥无时无刻都在散发魅力,实在太帅了,演得也很棒,即使看着毫无情感,但却又饱含情感,像大表哥这样的机器人,哪里可以领到?

56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还行

这片如果放平时院线上映肯定值四星,但选进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就有点让人费解了。作为又一部和机器人恋爱的片,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表达的观念也挺老调重弹,更不用说作为科幻片的世界观构建几乎完全没有了

6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开始以为就是个软科幻糖水片,越往后越有味道。少有地以男性作为人工智能角色(被物化对象),女权意识领先同类片太多;其次很喜欢对城市空巢中年心理状态的描绘;第三迥异于中国对人工智能的狂热与骄傲,传统科技强国德国对AI有着极强的审慎态度,QA女主表示她会反思智能手机,甚至拒绝扫地机器人;第四我们都太知道好莱坞会怎么拍了,走近疏远懊悔追回,于是就用文艺片去解构类型片,幽默的同时坚定探讨伦理议题。Tom用机械的语言拆解女主的心底伤痕,蛮能触动到我的。女主的体验报告是,人类的幸福感并不来自靠订制全部满足,恰恰是来自不满足的追求。结尾笔锋一转,又给出留白和哀伤回味:纵然完美男友就在身边,她还是怀念少女时代那个得不到的男孩。电影的价值观还是很大程度受当地社会文明发展阶段影响的。这就是22世纪富婆的快乐吧!!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躺在垃圾箱那一幕令人心碎呐,紧接着女主想冲下楼但突然想明白了什么再返回阳台,那种心慌和无奈表现太好了。主题多还老且每方面都没太讲明白,从历史到未来,人类注定是孤独而需要挑战的

1小时前
  • 理易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