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共舞

已完结

主演:齐藤壮马,羽多野涉,近藤隆,木村昴,平川大辅,茜屋日海夏,山村响,松田利冴,山本和臣,铃木达央,藤原启治

类型:动漫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与魔共舞 剧照 NO.1与魔共舞 剧照 NO.2与魔共舞 剧照 NO.3与魔共舞 剧照 NO.4与魔共舞 剧照 NO.5与魔共舞 剧照 NO.6与魔共舞 剧照 NO.13与魔共舞 剧照 NO.14与魔共舞 剧照 NO.15与魔共舞 剧照 NO.16与魔共舞 剧照 NO.17与魔共舞 剧照 NO.18与魔共舞 剧照 NO.19与魔共舞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与魔共舞动漫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名为四皇町的街道之中,立华律香(茜屋日海夏 配音)是一名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平凡少女,和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某日,学生会会长钩贯雷姆(齐藤壮马 配音)忽然找到了律香,将她带往了学生会的据点“第三图书馆”。在那里,新世界的大门在律香的面前打开,就此,律香进入了一个恶魔、吸血鬼和驱魔师互相制约挑战的异世界。  因为会说甜言蜜语而在女生之间享有极高人气的楚神乌列(近藤隆 配音)、行事桀骜不驯张扬跋扈却有着细腻柔软内心的南那城梅吉(木村昴 配音)、个性古怪对艺术有着崇高追求的枣坂四季(平川大辅 配音),在这些幻化成人形的魔怪们的围绕下,律香会遭遇怎样的故事呢?深海狂鲨(国语版)音乐玩家第三季好莱坞洗牌ASTRO:观星者小人物,加油吧!降妖天师荒野独居 第三季桥洞的诅咒暗算 2006爱很美味2023尽情游戏五世同堂终点站2016私人诊所第六季即便弱小也能获胜美味侦探金玉良言寅次郎的故事1面具青春再见青春狗爷猫妈撞邪先生死路治愈者国语如果是她的话奥斯汀与艾丽第二季训练日国语火眼貔貅最后一个乘客一家老小向前冲(东北话)精装追女仔之2骨骼的奥秘枪侠和谐一家亲今日的猫村小姐地心营救最佳爱情国语陆小凤传奇之大金鹏王饥饿的滋味我的夏日甜心黑色警报第二季厄普肖一家 第四季超人马大姐幸福的拼图魅力四射:战斗到最后一刻西游记浙江卫视版超能泰坦 (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一部被奥斯卡忽悠的杰作

以色列电影《与巴什尔跳华尔兹》(Waltz With Bashir)很难归类,到底算纪录片还是动画片?奥斯卡评委会最有意思,干脆将它提名为“最佳外语片”。确实出人意料,但也不算荒谬,因为《华尔兹》是希伯来语电影,不过这么一来,一部应该被载入纪录片史的佳作就轻易被奥斯卡忽悠。 《华尔兹》应该算历史上第一部动画纪录片。其实在纪录片中使用两维和三维动画已经越来越流行,去年另一部被奥斯卡无端忽略的纪录片Chicago 10中,导演使用了大量三维动画来重现美国法庭审理的场面。“镜头不够”是纪录片创作者永远面对的挑战,而如何呈现那些无法找到影像资料的历史事件则尤其伤神。从前的做法是找照片来应对,美国纪录片导演Ken Burns将这种风格推到了高峰。虽说叙事目的可以达到,但观众看起来多少有些乏味。 在影视制作中,动画比照片要生动得多,一经合理使用,叙事效果立即可以跃上新台阶。对那些在Second Life中长大的一代人来说,仅靠几张老照片在镜头前晃来晃去说故事已经属于解放前的事情。此外,除了再现历史比较困难,纪录片叙事中还经常会遇到其他一些无法实际拍到的段落,比如梦境、回忆、幻觉。2008年的纪录片中,已经有American Teen等作品开始用三维动画描述梦境和幻想。 如果说这些富于创新的尝试让人欣喜,那么《华尔兹》的诞生真可以让人欣喜若狂。这是一部几乎全部使用动画的纪录片,极具实验性,而大胆尝试中有可能遭遇的粗糙、生硬在《华尔兹》中几乎没有现身,创作上的成熟让人惊叹。 纪录片的导演、以色列人Ari Folman直接出现在《华尔兹》中,声音是他的原声,但画面是他的卡通形象。Folman走访老战友们,大家回忆1982年以色列---黎巴嫩冲突中各自的经历。跟Folman一样,其他被采访者也大都采用原声加卡通形象的组合,仅有两人例外。在动画设计上,导演并没有采用目前最好的技术,人物描摹不能说特别精细。这是Folman的创作选择,他没有刻意追求照相现实主义。 如果细心一些,观众仍然能够看出来,电影中的这些角色和年轻时候的区别。当年他们都要瘦一些、皮肤白净一些、头发多一些。我特别喜欢导演对光影的处理:电影中的一个角色退到树荫下的过程中,原本明亮的形象逐渐蜕变为剪影;夜晚开车行驶在通衢大道上,街灯在司机的脸上留下的阴影一直在动荡变幻中。一部优秀的电影,规模再大,也需要细节的填充才有魅力。 大家参加了同样一场战争,但战争留给他们的记忆却各自不同。Folman已经忘记大部分细节,他的同伴Boaz经常梦见26条狗飞奔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大道上,接着聚集到他家的窗口下狂吠。Boaz找到Folman,告诉他自己的恶梦。Folman觉得心理医生才能提供帮助,自己不过是个纪录片导演。“电影难道不具备心理疗效吗?(Can’t films be therapeutic?)”,Boaz提醒说。Folman这才开始创作《华尔兹》。 他开始用动画来反思战争。作为以色列军人,Folman和战友们在战争中是胜利者,同时也都是战争创伤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很多人亲历过1982年最惨烈的一幕,黎巴嫩右翼基督教民兵组织以当选总统巴什尔被刺杀为理由,大肆屠杀巴勒斯坦平民,在当地负责维持秩序的以色列国防军没有及时干预。面对良心的谴责,有人采取逃避态度。参与采访的摄影记者强迫自己相信,悲剧只发生在胶片上,跟实际生活其实是两样。等到自我欺骗失灵的时候,他的心理立即濒临崩溃。Folman多年来强力压制记忆,随着与战友们沟通的深入,他也开始被恶梦缠绕。在梦中,他跟战友们一起,裸着身体从贝鲁特城外的海水里站立起来。 从视觉设计的角度来说,这段镜头相当完美,逼真的贝鲁特城市轮廓 安排在背景,前景中是Folman及战友们瘦削的剪影。电影中还有一处具备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一个巨大的女性仰躺在水面,Folman的战友附着在她的躯体上,象个婴儿。初看上去,你可以阐释为人们在战争压力下向往祥和安宁,但如果周围的海水都是血红色,你的理解可能会不同。 未来创作中继续涌现全动画纪录片的可能性也许不大,但《华尔兹》足以预示一个新的艺术追求,动画可以表现最严肃最沉重的主题,它肯定会成为新闻和纪录电影创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谁不需要动画提供的那种重建时空的自由?

 2 ) 二十年前的某日,我死在你迷茫的梦里。

    如果要说故事的开头,千年前的沙姆便已是一片辽阔的新月沃地。菲力士的后裔曾在这里安居乐业,有城邦,有海船,有炉灶里不灭的烟火。橄榄树下的阴凉水泉是造物主的恩赐,富庶的物产少不了旁从里觊觎者的垂涎,于是有米甸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入侵——法兰克人击破耶路撒冷时,我们和你们的血交融在古都斯的沙地上,哭墙与圣寺在那一刻不分彼此。直到后来你们从远方回来,口中呼唤的闪族语言已经变味,你们用枪炮击碎我们惺忪的迷梦,在你们的应许之地上将推垮我们的房屋充作我们的坟茔。

    你们在书本里做着张大的梦,你们梦中的疆域是从尼罗河到底格里斯河。你们被人凌辱了太久,我们知道。可是不是每个从奴役中奋起的民族,都要从当初的加害者那里学来暴虐的恶习?沙特国王费萨尔曾经不解:“我们了解你们的遭遇,我们为我们兄弟的惨剧心痛。可为什么到头来付出代价的是无辜的巴勒斯坦?若被害者的赔偿,岂不是应该向加害者索取?”奥斯维辛的机构冰冷而精确,批量制造的死亡成为产业和效率。可当枪握在你们的手中你们做了什么?那些温馨的照明弹是我们悲壮的挽歌,马龙派民兵充当真正施暴者的鹰犬,拔出眼中钉肉中刺的时候,有撕裂的快感和你们侥幸脱罪的心安理得。
    
     你们当然会内疚,彼拉多的铜盆洗不净他沾满先知血液的毒手。你们会选择忘记,你们在枪火中被人围观着窘态,弹幕中的华尔兹是色厉内荏,是坚硬武装中一颗脆弱的心。也许在你们大写的生活中,我们的存在的意义就是最终的消逝。你们似乎明白了变得强大的唯一方式是成为你曾经厌恶和恐惧的东西,于是我们善良的虚弱被履带轻易的碾碎,你们的行尸走肉在仿若子宫的静海里苏生,占据我们倒下的那片空寂的城市。拒绝回忆吧,懦夫。你们的心理学家将往事异化为案例,将案例归结于症状,将症状归结为可被修复的破损记忆,归结为虚假的,不存在的历史。这样我们就不是被你们杀死,没有被杀死,没有死。屠杀不存在,因为我们从未存在过。

    
    某个夜晚我看了你们的梦,爱之船上的烈焰会是我们共同的归宿。你会不会记得在一艘兵船上的清梦,也许在一个颇具喜感的下午,你终会把摇椅的怀抱中想象成母亲。心跳渐息,垂垂老矣,死前的你会不会祈求忏悔?为不存在的罪行忏悔,为心安理得的罪行忏悔,我们所欣喜的是你们中毕竟有忏悔的人,加害者的身份使他不安。但这不安如此虚弱,有什么用呢?我们早就不在了。早在二十年前的某日,我们已经惨死在你迷茫的梦里。

 3 ) 显然是08年度最佳动画片

理由很简单。一是画得好,对光影、战火、生物体的描绘简直绝了;二是题材深刻,敢画一般人不敢画的东西;三是色彩运用独树一帜,勾勒出阴暗和凄美的效果;四 是配乐简直美得诡异 =,一下摇滚 ,一下巴赫,不禁呆掉;五是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战时和战后的心理状态,是我称本片最佳的道理。


补充一句:当军官拿大喇叭喊别开枪,屠杀就此结束的时候,那5秒钟的静默是最撕裂人心的。



 4 ) 创伤不会创造自由

赏心悦目的画面,精巧的镜头调度,畅顺自然的动画,一流的覌赏经验;纯熟的电影语言,充满了丰富联想的隠喩,可供影评人写上几万字的叙事。

但它摆脱不了苍白的内涵,在充满艺术化的造形下面的僵化创伤,不愿愈合的伤口。

电影所叙的是一段过去的重构,几个以色列军人,对于1982年贝鲁特萨布拉‧夏蒂拉难民营大屠杀的遗忘和回忆。这也是一部自传,导演Ari Folman以色列人,写的就是自己。他在当年前参与了这场战争,二十年后,因重复的恶梦勾起了某些回想,驱使他往寻昔日的战友,重建那不知道为什么失去了的过去片段。

作为失忆者,主角患了创伤后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因巨大的创伤产生自我保护机制,自行忘却那段创伤的记忆。所以,导演/主角受过创伤,也是受害者。受害者重拾记忆,是心理康复的重要过程,拍电影就是治疗,主角说。

讽剌的是,以色列军队是中东地区最强者,黎巴嫰战争的唯一正规军。如果他们也是大屠杀的受害者,那谁是罪魁祸首?谁还能有这个实力?以色列人所创伤者,会不会是身为强者而无法保护近在身旁的老弱妇孺?不,失忆者既是受害人,电影没有顕出自咎,只有隠约地指出上层指挥官的默许,下层部队的无奈,然后止于此。

以色列近代史总是以受害者自居,老战友问主角:巴勒斯坦难民营有没有让你联想到纳粹集中营?这道出了以色列的集体回忆是如何牢固地凝定在受害者自居。是否以色列人只能在自己的痛苦中才能同感到别人的痛?

屠杀事件中以色列领导层的默许非常明显,以军在屠杀的晚上一直发射照明弹。主角在屠杀者长枪党枪手撤出后进入难民营,看到卷发小孩的尸体,年纪和他女儿相若;然后发现四处都是尸体,有些地方,尸体堆叠到胸口高。画面转到真实新闻片段,巴勒斯坦妇女号啕大哭,电影到这里,戞然而止。导演还是未能流泪,只能透过别人的泪水表达悲伤。

「创伤不但不会创造自由,对于他者和分裂与悬荡的自我碎裂也未能采取敞开,而是会引向回然不同的碎裂──用佛洛伊德自己的说法,一种具毁灭性也同时让身分故步自封,朝向完全不同的路:走往教条、胁迫与强迫形式之信仰的危险。我们是否冒着将身分的瑕疪与裂痕理想化的危险?片断可能产生僵化,就如同一个民族可能会因历史异化,不但不播散本身,反而开始欲挖掘历史以便正当化国家暴力。」──贾柯琳‧萝思Jacqueline Ross(2003),“回应萨依德”,收录于爱德华‧萨依德(2003),“佛洛伊德与非欧裔”

可惜心理分析不能治疗子弹穿过至爱亲人身体那种痛,26年后的迦萨,恶梦一再撕开未愈的伤口。



背景资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bra_and_Shatila_massacre

萨布拉•夏蒂拉大屠杀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简介(纪念若雪巴勒斯坦资讯网)

  “屠杀持续了一夜。两个难民营成了大屠场,成千的男女老幼的尸体横七竖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杀在家里。一些男人被捆绑着,拴在一起押在卡车上拖走,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断,有的奶头被割掉,还有人头颅被砍掉,有的妇女紧紧地抓住自己的婴儿死去……”

 5 ) 回忆是刀子:直面黑暗?

刻意被遗忘的回忆,也许是一种政府行为:
     以色列最高法院15日作出裁决,考虑到政府的意见,法院不同意对1982年黎巴嫩大屠杀调查报告进行解密。新华网

但是屠杀的参与者并不一定等同于政府。在事发当时,政府的存在也许只是在几百公里外某幢大楼里边吃着丰盛早餐边开电话会议的秃顶发福中年男人。政府的存在也许只是简单的几声令下:开火!轰炸!坦克压过去!有时是无所谓的一句陈述词:一切都在我军控制之下,没什么好恐慌的。而军队,作为代表政府的符号,是由一个个鲜活的身体组成的。他们要直接或间接屠杀的,也是与他们多少有些共同点的鲜活的身体。那么,他们为什么也要甩开这段记忆?

年轻英俊的以色列小伙子Folman应招入伍前,刚刚被女朋友甩掉。在奔赴黎巴嫩的直升飞机上,他脑中唯一的念头:“如果我战死沙场,她会后悔一辈子。”而他的战友更加浪漫,觉得黎巴嫩之行就如同一场战争主题的异国旅行,没什么好可怕,只不过是亲身经历了一场电影。但是战友二十年后为什么每天晚上都在噩梦中被26只恶犬追杀?几个月来每天都在同样的梦中惊醒,却不记得二十年前到底发生过什么。而二十年后的Folman呢,他自己又记得那场屠杀吗?如果他脑中一片空白,那是为什么?

Waltz with Bashir(《与贾梅耶跳华尔兹》)是以色列导演Ari Folman的第三部电影,也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动画纪录片。Folman在以军服役期间被送往了黎巴嫩战场。突然有一天他回想起二十年前的那场战争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记得了了。他于是开始竭尽全力的搜索记忆,从认识的人,到不认识的人,从曾经一起服役过的兵,到心理医生。大多数时候,如同电影中梦幻的漫画笔触一样,这段记忆之旅显得那么不真实。枪声和肉体的消亡,都仿佛只是异世界光年外传来的回响。年轻的他,面目模糊,也许不是他……也许与他无关,也许与像我这样的观众无关……

但是当回忆的图像逐渐完整,记忆中消亡的肉体也逐渐写实。直到最后一刻,熟悉感袭来,一切的一切,都重新连接起来。直到这个时候,黑暗来袭……

“經過整整40個小時的血腥殺戮,在兩個難民營的廢墟上,血流成河,屍橫遍野。”
萨布拉·夏蒂拉大屠杀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简介(纪念若雪巴勒斯坦资讯网)

“屠杀持续了一夜。两个难民营成了大屠场,成千的男女老幼的尸体横七竖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杀在家里。一些男人被捆绑着,拴在一起押在卡车上拖走,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断,有的奶头被割掉,还有人头颅被砍掉,有的妇女紧紧地抓住自己的婴儿死去……”
1982年9月15日贝鲁特大屠杀(网易新闻频道)

问题是到底要多坚强,才能面对这种黑暗?

张纯如在研究南京大屠杀和美国铁路华工的时候曾经遇见过这样的黑暗。那像黑洞一样,吸走了她的光芒,她选择了死亡。回忆的刀子,可以杀死你。

更多人,比如行行色色的Folman们、文革的亲历者们,选择绕道而行,以忘却装点生活的光明。逃脱不了记忆的人也许是少数,像摄影师Antonin Kratochvil镜头下的朝鲜战场退役老兵Chris Walker。因为朝鲜战场的记忆太骇人,他试图饱食至撑死,结果变成一个大胖子,身体和床长在一起。Chris Walker被马戏团收留,号称是“世界上最胖的人”放在一间玻璃屋里,赤裸着身体供游人观赏。也许那时围观他的人并不知道,他的肥肉是他编织的一张安全网。这张网把黑暗挡在身后,困在其中他便可以暂时忘却记忆。

Waltz with Bashir的背景音乐里有一首颇为讽刺的歌,叫做Beirut,由以色列音乐人Ze'ev Tene作词。电影里的士兵用希伯来语高歌勇进:“I bombed Beirut! I bombed Beirut everyday!” 原唱是加州的另类摇滚band CAKE,原歌名叫做:“I bombed Korea!” 这首歌当然还可以改成:“I bombed Iraq!”或者"I bombed Georgia!" 等等等等……扫射,是没有目的的,你看不见你炸的是谁。只是一个笼统的名字“敌人”。对于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年轻士兵,关于目的地的游客式的幻想,便足以掩盖起初的挣扎与恐惧。但之后呢,当在那些身心上保护他们的坦克被炸掉,当他们不得不面对真实的血液和尸体、哭泣和哀号前的时候呢?

历史在不断重复,回忆,因为人们对黑暗的恐惧,而在不断消亡……

 6 ) 罗生门口,众生彷徨。

当阿巴斯和马吉德马基迪慢慢淡出国人的谈资时,中东电影在前几年略显沉寂。似乎中东电影人慢慢将关注点从民族自身对个体灵魂救赎的探讨和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思考中移开,渐渐转向在全球语境下,对个人命运的复杂变迁和民族间重大事件的反思,而体现这些特点的,恰恰是两部极具风格的动画电影,一部是《我在伊朗长大》,另一部就是《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不知道后者受前者的影响有多大,但是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来看,浓郁厚重的版画风格确实如出一辙。

一位参加黎巴嫩战争的前以色列军人竟然遗失了二十年前那段战争的所有记忆,于是他寻访遍当年的战友和与之相关的其他人,以期重构那段遗失的记忆。这像极了罗生门的故事,战友们各自的叙述前后交叠、错位、断裂,虽然勉强在最后拼凑成一个关于战争的支离破碎的“故事”,但是似乎已经没有可靠可言。

记忆是活的,它会随着人的成长和经历而带有选择性,但我绝不相信记忆由于痛苦而“自杀”,选择遗忘可以理解,而彻底遗失却不可宽恕。个人在民族冲突的强大张力撕扯下的自我保护以致病理学层面的记忆自动遗弃?达尔文进化论应该也不会赞成这样的观点,一个忘记自己过去存在的民族中的个体是弱者,如果连这样的承受能力都无,那尽早淘汰。所以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主角全无魅力可言,他只是充当了一位无能的线索人物,奔波于世界各地,将“故事”呈现给观者。

战争有多可怕?它可怕的地方在于人类在其中失去了理智进而在旁观者看来是情感泯灭。战争双方的个体全是受害者,有多少人是真正相信战争的作用而“为国捐躯”的?战场上的年轻人不是狂热地信仰武力,他们是在嬉笑间的年纪突然被推向战场,而处于极端状态下的个体丧失了选择权,这就是战争“非人”的所在,它让人彻底忘记了自己是有自由选择权的“人”。影片中有一段令人深思,一位战地记者回忆自己当时随军时,是将战争当成一张张定格的新闻照片:废墟、战死的战士、炮弹横飞的天空……直到他看到贝鲁特跑马场被屠杀的马匹,血流成河,被腐食者包围,奄奄一息。他想:那些马是无辜的,为什么要杀死它们?多么讽刺,一个战争中的人直到看到垂垂将死的马匹才动了善心,想到“无辜”二字,那是多么可悲和令人绝望的状态。战争的状态已经让人变得麻木,将杀人当成常态,而直到看到动物死亡才能重新唤起心底的怜悯,这很可怕。

再谈到这场屠杀本身,这让我对民族的“失忆”再次感到无言,我不知道巴以冲突这段渊源有多深,是否要追寻到“创世纪”,但是我明白中国有一句老话——将心比己。作为犹太人,刚刚挣脱二战种族灭绝的命运,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阴霾应该还笼罩在心头,可是一转眼功夫,有美国撑腰的以色列就转而对付巴勒斯坦,贝鲁特难民营的无辜难民不就是昨天的“自己”么?为何他们下得了手?!战后以色列国的国土是中东国家的,以色列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巴勒斯坦还要高点儿,他们住着洋房为何还时时觊觎别人破烂不堪的难民营?他们知道自己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为何还要用炮弹和坦克践踏别人的生命和尊严?这种失忆不可饶恕,在这场过去和现在持续进行的战争中,我因为以色列的过去而更加谴责这个国家和民族。

当影片最后,画面从动画转为纪录,那些哭天抢地的巴勒斯坦妇女继续哭天抢地……她们应该在嚎啕安拉是否真的存在,他为何忍心让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情发生。故事除了谴责应该没有了别的力量,何况站在罗生门口的人们,全是彷徨。

 7 ) I am trying to survive, my very short life.

画的像皮影一样,一上来就是26条狗,20年来的梦,海浪拍岸的逼真效果,灯光打的人物如同剪影,一个关于后大屠杀时期的故事,symbolism的频繁使用。回忆孩提时期的清新色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无法集中精神看字幕。蓝色女人美的惊艳,又一瞬间变红。shoot and pray,魔幻超现实主义,还是用动画来表现的好。
Good morning, Lebanon. 清晨坐在坦克里边敲边唱,My very short life后的爆炸。即使是整个城市在战争,天空还是飘着白云的淡蓝色,讲述着的脸在海边的岩石上很真实,仿佛一个相似剪辑就应该一下子从动画跳脱到现实中,可是没有。甚至画出了夜雾灯光下的丁达尔效应!
赤膊站在蓝的像墨水一样的海边弹电吉他,战争也可以这样呈现,深喉景物的斗转星移。砸不中的酒瓶就用机关枪打掉,子弹多的乍舌。I survived but I could have died. 这就是战争下的生活么?荷枪实弹的走在丛林里的那一段,树叶的黑影投在军人的身上,子弹缓慢的推出,阳光还从树叶之间的罅隙洒下,居然用端庄优雅的钢琴伴奏。
之后又切到了的documentary的叙述模式,战争的Montage拉快讲述进度。马的死亡象征了什么?这已经不是马背上的战争了。
军人退伍回国却看见一副糜烂的样子,everybody seems to have fun。回到战争时才明白军人之间也有阶级区别。同一方的两个军人居然在争抢枪支作战,最后的负隅顽抗使用圆舞曲来表现。
战争暂停时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元首,于是元首出现了,连戒指上都是他的头像。
血战后百姓是最受苦的人,被迫迁移去不知哪里,整个色调都变成土黄色。
终于,电影结尾,有了真实的影像记录,记录的是战后尸横遍野,母女嚎哭,城市废墟,战争结束。
Sabra and Shatila, 真是只是坐在沙发上的hallucination么?

 短评

一个疑问:画出来的动画纪录片,还算是纪录片吗?(P.S.:音乐太赞了!)

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事前真没有准备是讲战争的。只是看完驯龙骑士2太难看,同事说不如看这个,对比一定很强烈。寻找失落的战争记忆。音乐和战争实在是最佳拍档,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其实也不过是个假象,最后几分钟真实镜头才是它真正要说的。

9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关于残酷回忆的意识逃离。画面的颜色搭配很好,最后一幕实在残忍。

14分钟前
  • 王薇醺
  • 推荐

残酷,震撼的影像,那段枪林弹雨的华尔兹让人印象深刻

15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

牛逼电影

17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令人印象最深的两幕是像僵片一样群狗疯跑的开场以及抱着机枪像跳华尔滋那般疯狂扫射方向不明的那幕。到是最后那50秒对于导演至关重要的真实镜头的影响力被削减的不剩多少实感,因为整个影片都是由梦和记忆构成。配乐相当的出色。而以动画的媒介来制作纪录片,到底出于怎样的心态呢,真的很想知道。

2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早安,黎巴嫩。阿拉伯马场。钢琴曲中的火箭弹。机枪华尔兹

24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原来那一切不是梦境不是幻觉,是真实的赤裸的残酷的真相,由动画切到真人场景,震撼力很强。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们将陌生人送进地狱,当然我们在大路上会伤及无辜。如果我离死亡不远了,我要说我天天都炸贝鲁特。” 在历史和梦魇之间游走的真实、粗粝的动画画面、诡谲迷幻而颤栗不安的原声音乐……影片最后,动画场景倏地切换到了真实的中东,伴随着一具躺在残垣断壁中的孩子尸体的景象,全片戛然而止。

32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以色列的希伯来语有一句话:一边杀戮,一边哭泣。影片有碎片般的记忆和九段访谈的灵活转换,讲述了1982年那场大屠杀,既恐怖又具超现实美感,像一条遂道,通向遥远的过去。结局是最震撼的,福尔曼说:电影无法改变世界,我们什么都不说,我们只是呈现真相,这些胶片自己会说话。

37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开纪录片新时代;记录历史,明鉴未来。

40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以色列一兵的选择性失忆。粗线条想起GTA。

41分钟前
  • 大刚
  • 推荐

7.5 “作为犹太人,我不相信我和纳粹分子做了同样的事情。”小伙子乘着“爱之船”赴战场,幻想着能和裸体的爱神一边游泳一边交媾。黄色的照明弹燃烧在黄色的画面里,战场让人分不清白天和黑夜。90分钟的动画癫狂而漫长,但比起那50秒的屠杀现场,我宁愿生活在癫狂与漫长里。

43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集剧情,纪录片,动画片与一体。画面好,音乐好。而且音乐的效果与反衬巨大,比如它经常用轻柔的钢琴来展现紧张的战场。特别喜欢它大部分用一种相当旁观,甚至MTV式的手法来展现这场残酷的战争。非常棒!

46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回忆录

51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恨不得给六颗七颗星星,真的是fucking good, 对这种画风本来就无抵抗力!题材和对白都很有张力,加上无敌的配乐——最美好的和最残酷的放在一起,总能给人最震撼的感觉。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无论从主题,内容,表现手法,都相当地惹人注目。再次证明,好的电影音乐不光在于音乐本身,而在于视听元素的结合。再次证明,动画不仅擅长刻画梦,更擅长刻画超现实的噩梦,而这种噩梦正因为建立在现实的背景上,才显得愈发的可怕。一段弹雨中的华尔兹,一群死去的平民,看完后久久不能说话。

55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力荐

笑,泣,默。

60分钟前
  • 望月封道
  • 推荐

纪录片真没必要这么搞,劳民伤财不落好

1小时前
  • Nobervem
  • 推荐

谁能做到更改记忆呢?

1小时前
  • 可乐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