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

HD

主演:曾皓泽,游珈瑄,严艺文,郑有杰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有了?! 剧照 NO.1有了?! 剧照 NO.2有了?! 剧照 NO.3有了?! 剧照 NO.4有了?! 剧照 NO.5有了?! 剧照 NO.6有了?! 剧照 NO.13有了?! 剧照 NO.14有了?! 剧照 NO.15有了?! 剧照 NO.16有了?! 剧照 NO.17有了?! 剧照 NO.18有了?! 剧照 NO.19有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有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鈞原本在等待入伍的悠閒日子,全都在女友小安的驗孕棒出現兩條線後,開始糗態百出。從小失去父親的阿鈞,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父親身分」顯得手足無措。此時,媽媽甲玲將自己珍藏20幾年的手錶送給阿鈞,他沒料到這竟然是父親的遺物!阿鈞看著手上老氣的金色手錶,他能發出身為父親的光芒嗎?公寓恶魔龙虎群英巴黎寻真爱第一季愿此刻永恒琼斯的自由国度冲击皇帝陛下的天价宝贝盛世华衣时尚王烽火儿女情鬼吹灯之精绝古城2016初恋风暴黑怕女孩还有明天搅局专家吸引力法则似曾相爱又归来山之外哥斯拉(原声版)少年英雄斯托姆外来媳妇本地郎9菲尔来蹭饭第六季千元律师迪拜大富翁赤月青日四赌神拜金女郎生化危机真人剧未来战警魔界妖姬驱魔人第一季坦克大决战我的大叔我们的幸福时光逆袭女神战将1990等等啊我的青春2019

 长篇影评

 1 ) 终于有国产剧敢触碰这「禁忌」

死,向来是中国人最避讳的字眼。

我们畏惧离别,害怕死亡。

但却有一群人,必须与「死」打交道。

只要有人离开,他们的工作才正式开始——

三悦不喜欢工作。

“为什么不能让喜欢工作的人工作,让喜欢躺平的人躺平,想卷的努力卷,想佛的尽情佛呀。”

家里蹲了一年的三悦,在和妈妈一次激烈的争吵过后,正式离家出走。

她也不是没有努力过。

综合成绩第一又如何,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没有容得下她的地方。

现在就连这个家,也容不下她了。

不如死了算了。

正在大桥上吹风发愣,碰巧遇见了大姨。

大姨也知道三悦的脾气,便给她介绍了份工作。

“化妆师,跟你专业也算对口吧。”

明天就上人单位门口报到。

三悦起了个大早,赶到大姨给的地址门前——

市殡仪馆。

囊中羞涩,又想跟妈妈怄气到底的三悦,咬咬牙便开始干了起来。

上班第一天,就诸事不顺。

第一次值班,大半夜的被车队司机吓个半死。

放着死人的铁柜子里,竟然传来了敲门声。

一打开,睁着眼睛的“死人”张嘴了,“好冷啊”。

三悦直接就地昏迷。

这一昏过去,醒来便是第二天。

原来昨晚在停尸房里的“诈尸”,是前来体验生活的纪录片导演。

其实,导演本人也时日不多了。

对于死亡,他很是坦然。只不过无法接受的,是自己的父母。

从小到大,他都是家中最得到偏爱的那一个。

甚至为了养他,父母遗弃了姐姐。

对于姐姐,他于心有愧;但直到姐姐因病去世那天,他却都没来得及说一句对不起。

如果不是因为他,姐姐就不会被遗弃,或许也不会死;

而年迈的父母也不会做错事,更不会无人赡养、孤独终老。

带着太多的牵挂和抱歉,他还是离开了人世。

不管是对生的遗憾,亦或是对死的恐惧,对于初入“生死场”的三悦来说,都太过晦涩难懂。

离开之前,导演给三悦留下了一封信和一只小狗:

“对于活着这件事,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撑着,那么能有很多很多的恨,或者一点点的牵绊也就够了。”

在殡仪馆工作的每一天,都在不断地迎接死亡的到来。

此时的三悦还没意识到,这份看似冰冷的工作,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牵绊。

豆瓣8.3,是近期播出的国产剧中评分最高的一部了。

也是国产剧中鲜有的,直面死亡的题材。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死”这个字,实在太过刺眼。

晦气、诅咒、更充满伤痛。

目的地是殡仪馆,司机会拒载;

职业是遗体化妆师,房东会赶你出门,兼职老板会把你辞退,相亲对象会伺机溜走。

靠近殡仪馆的小区,房价没有最低,只有跌得越来越低。

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无法接受“临终关怀”。

但实际上,即便我们试图把“死亡”放到很远的位置,它也依旧离我们很近。

每日朝夕相处的亲人、同事,突然患病、离开人世,不过一瞬间。

只是修个手机的片刻,一扭头,维修小哥便倒地不起。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意识到死亡正在不断靠近。

当伤痛像海啸一样侵袭而来,没有人能够做到平静地面对。

而殡仪馆的工作,“都是为了让去的人安心地去,活的人安心地活。”

或许在有的人眼里,离开的人们迟早都会化成灰烬,一切不过只是形式主义罢了。

但有的往生者,终生未婚,送走她的唯有相伴的老姐妹们;

有的往生者,留下太多遗憾,唯有生者帮他们实现完成。

化妆也好,骨骼修复也好,这都是人间最后唯一能给他们修整的体面了。

无意间闯入死亡结界的三悦,从冷漠到恐惧,从害怕到熟练,从非黑即白到理解共情。

生死这件事,哪是简单的一份工作就能参透明了的呢。

三悦的同事格格,在小的时候曾经遭遇过性侵。

她以为逃避人群,把自己痛苦述说给已经离开人世的往生者们,就会有好转的一天。

但没想到当作恶者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她依旧没有对抗的勇气。

抱着痛苦去死,成为了她解脱的唯一方式。

父母离婚,长年累月的责骂与压力,也是曾经的三悦想要死的理由。

她没有牵挂,不想努力,对于活着这件事充满沮丧。

但如果真的去“死”了,她们的这些痛苦又真的能够解决吗?

表面上看,那些生离死别的故事,似乎想要教会我们怎么面对死亡。

但比起面对死亡,好好活着才是我们应该研习的课题。

剧中总是充满了太多的遗憾。

父母始终无法接受,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就这样走了。

直到看见儿子的另外一个身份,为了实现父母的期待,痛苦地活着。

父母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儿子不喜欢金融、不擅长人际交往,喜欢园林设计。

好不容易决定为自己而活的儿子,却再也接不到面试通过的电话了。

为什么这一切,总是要等到生命终结之后才发现呢?

死亡不是原谅与和解的理由,生才是。

格格把小时候的事情,告诉了爸妈。

如果有自己无法承受的痛苦,那么就多找几个人,一起扛。

三悦终于和妈妈选择了和解。

“为什么做错事情的是男人,到最后却是两个女人在互相伤害呢?”

虽然妈妈说话依然那么“刀”,但三悦也渐渐找到了和妈妈相处的方式方法。

对于生者而言,我们能做的,便是尽量让这份可能带来的遗憾,变得小一点、再小一点。

我们也必须承认,感动太密集,眼泪太工业,金句太刻意。

这都是它的问题和不足。

或许明天来临,依然有无数的中国人谈死色变。

但至少在今天终结之前,有人愿意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减少哪怕一丁点的遗憾。

也是一种胜利。

*本文作者:D

 2 ) 艺术就算无法避免地与现实产生联系,能不能至少联系得微妙一点?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22年这个时间点,我并不是很喜欢这部剧。

编剧/制片人在豆瓣的剧评里写到:“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寻到生命的微光。在殡仪馆,我们见生死,见人性,最后要见的,是——打破偏见的决心,和向死而生的勇气。”

多美的句子。

导演则直接把剧评提名为“不再躺平的理由”

多现实的话题。

相信他们都有过至亲离世和与殡葬行业打交道的经历,想透过这部剧,让更多人改变对殡葬行业的认识。我认为从这点来看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仍然,在无数次产生强烈共鸣的时刻里,这部剧仍然让我看得有些窝火。

它太现实了。

而艺术,不应该是社会热点关键词的堆砌。让人看得很累。

作为一名95后,我想对所有像我一样刚刚离开校园步入中国社会的人们说:“你生活的社会,是前辈们留下来的;你面对的问题,很多时候也不是你的错。”

房价、弃婴、男女平等、贫穷、文理分科、抑郁、医患关系、原生家庭…… 这都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啊,看到第5集,我一只手已经数不过来了。而这部剧还会再cue多少这样的社会问题,我不知道。

这不是我脑海里的艺术……

这部剧仿佛在说:“欢迎来到这个悲惨的现实世界,你难受吗?想躺平吗?不行!你要从abcdefg这么多问题中,看到光!因为无论如何,你还有生命啊。”

我呸!

什么时候能不再向卑微者施加压力,什么时候能抬头看看,这些问题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而我不想深思,更不想追问。

艺术就算无法避免地与现实产生联系,能不能至少联系得微妙一点?

我知道当今中国的社会中,努力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正因为无数前辈们的努力,我们才过上了今天这样物质相对富饶的生活。

但是为什么年轻人仍然选择躺平?稍微深思一下背后的原因,就不会着急去教育下一代人了。“教育”我们在学校里已经受完了,但学习,才刚刚开始。

我想对所有95后00后说:当你绝望、看不到光芒的时候,原因或许不在你自己。你只要记得,对自己好一点,多爱自己一点。

 3 ) 死亡没那么可怕,但也没那么轻松

活着是一辈子的事儿,死是一下子的事儿。

从《人生大事》到《三悦有了新工作》,今年终于有人把死搬到明面上来聊一聊了。中国人对死的忌讳,连“四”都要被连累。

很高兴看到在年轻人聚集的小破站,大家一起聊了聊活着的最后一站和死后第一站的故事。看完剧我有一种想法,死亡其实没那么可怕,也没那么痛苦。

殡仪馆不是潜意识里的乌漆嘛黑,也没有传说中的孤魂野鬼,我们可以乐观的面对死亡,可以不那么忌讳死亡,可以从容的接受命运的安排。也许可以提前要求下自己的遗体告别厅用什么样的风格,自己的骨灰盒用什么样的材质,是树葬、海葬还是土葬。

所以,死亡,没那么可怕。

可没有剧本和滤镜的生活真的是这样的吗?

肺癌去世的秦伟临晚期时可以吃两片止痛药便去拍纪录片,胰腺癌去世的高馆长临终前还可以拍拍小视频,白血病去世的爱宇航员的小朋友病危前还可以坐坐摩天轮,艾滋病去世的女主父亲去世时还有人的模样……好像死亡真的没那么可怕,面对死亡时,开心一点,乐观一点总没错。

可生活的答案多数却不是这样的。

短短几年的医院工作中,我见过肺癌晚期的病人,肺脏早已被癌细胞践踏的一塌糊涂,癌细胞扩散入脑,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吗啡杜冷丁一天用的比一天多,疼痛一天比一天加重,每天的麻醉处方开到极限,别说扛着相机,就连呼吸的力气都没有。氧气管像枷锁一样牢牢地困住他的肉体,化疗药物像怪兽一样不知不觉地吃掉他的脂肪,癌性疼痛又一点点吞噬着他的尊严。他从有理智的告诉我们他痛,到无节制地奢求止痛药,到求人让他死吧,无一例外。更可怕的是他们始终清醒。我也见过胰腺癌晚期的病人,从确诊到离世,从手术到化疗到离世,短短几个月,好像进来时还好好的一个人回家时就不行了。癌中之王的疼痛就不赘述了,大概也没人知道是肺癌更痛还是胰腺癌更痛,但胰腺癌急速进展的恶病质、消瘦、全身脏器衰竭总是让所有人没有心理准备,无论是站在一旁犹豫要不要签拒绝抢救的家属,还是刚接班的医生、护士,没有小视频、没有欢声笑语、没有亲友聚会,有的只是停不住的抢救、胸外按压和一个骨瘦如柴的病人。我也在ICU 见过白血病去世的小朋友,在他们的记忆里没有宇航员、没有殡仪馆,只有不知坚持了多久的化疗,从确诊开始,便开始无休止的住院,化疗、骨穿、腰穿、呕吐、发热,就像循环一样,不停地发生着,直到一次不经意的感染,扰乱了整场的表演,高热不退、呼吸衰竭、昼夜不熄灯的ICU以及多日见不到的爸爸妈妈。

最近几年,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自杀的新闻、八卦也越积越多。死确实是一瞬间的事,可在这一瞬间之前的时间却很漫长。自杀前的挣扎和彷徨,自杀时的痛苦,大概在无痛死亡出现之前,自杀真的没什么舒服的方式。上吊要感受肺部气体一点点被消耗的窒息,跳楼要感受瞬间的极限失重及坠地内脏、骨头碎裂的声音,服药要感受药物慢慢腐蚀消化道的疼痛,跳河要和求生的本能苦苦争斗。

所以,死亡也没那么轻松。

或许有人刷到我的评论会说我在贩卖焦虑,贩卖对死亡的恐惧。其实,不是的。

我希望看过这部剧的人们,可以没那么害怕死亡了,可以从容的接受生老病死,可以不讳疾忌医,可以慢慢治愈丧失亲人的疼痛。

但我也希望,看过这部剧的人们,更惧怕死亡,因为惧怕会更爱惜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心理,不会轻易说死,也不会轻易去死,除非生老病死原定如此,活着其实也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就算解决不了又能怎样呢?

别忘了,死亡也是一种惩罚,对生者的惩罚。

 4 ) 我实在觉得观众对国产剧要求太高!

像这部剧这种类型起码也得到九分以上吧,不明白为啥还是八点几,国外有的剧分分钟九分,哎!作为一个95后希望以后剧的标准都按这个卷起来!!!好喜欢女主这种打直球的性格啊,看女主有时候的拧巴劲仿佛看到了我自己,还有些与父母相处的矛盾等等,不过女主还是很幸运能遇到罗大淼这么一个男生的,起码他是现实意义上的正常男生。最后表白下这个女主周依然吧,可塑性很强啊,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她演的电视剧电影!

 5 ) 充实的一生后,死亡不过是下一段冒险…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邓布利多校长曾说:对于勇敢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没有人希望死亡,所有人都渴望永生。但大自然的规律是所有人都抵挡不了的。所以在病入膏肓时,躺在太平间时,送进焚化炉时,我们(的灵魂)不妨扪心自问:我这一生,是否值得,是否对得起社会,对得起亲朋,对得起挚爱,对得起自己?是否,哪怕只有一件事,让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如果有,那么我们(至少是我个人),可以不带遗憾,问心无愧地加入下一段大自然的物质循环中…

不可否认,存在一些不太生活的情节和台词,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深刻地探讨了“死亡”这一话题。中国人最欠缺的三项教育——性教育、爱教育、死亡教育,这三种教育分别对应“生命诞生”、“责任担当”、“人生价值”。从这一点来说,这部剧是有相当的宝贵之处

 6 ) 这部戏感觉在迎合一部分人

想躺平不想工作不是很正常吗,各种想死,为自己想各种死法也很正常呀,上升到需要人拯救就夸张了吧。我独生子女从来没觉得父母付出是应该的,中考志愿还有高考复读我没听他们的意见现在感觉挺后悔的,虽然听了可能也是另一种后悔。我本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进厂上班,但自己养活自己,不靠别人(包括父母)的感觉真的很好。毕业进厂四年,现在是自由工作者,从事文保工作,虽然也很想化成光,不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痕迹,但人生毕竟也没有这个选项,我们只能好好活着。

 7 ) 不再躺平的理由

不再躺平的原因

几年前,曾经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有个妹妹是95后,正在读高中。厌学、逃学,长达数月之久。他对此非常头痛并询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问他,是因为爱情吗?他说不是。是因为校园霸凌吗?他说也不是。是因为有想追求的理想与家人的意愿和学校相冲突吗?都不是。他家庭和睦、父母关系融洽,经济状况也算得上不错。我问他妹妹逃学是离家出走吗?他说并没有离家出走,就是每天在家,门也不出。我问他那她每天在家干什么呢?他说也没觉得在家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就是每天躺平。对此我非常困惑。我总觉得,人生的逃避,肯定是因为面对了一些挫折和障碍。但他说妹妹学习成绩很好,性格也并不孤僻,只是说话有些直爽。或者用我们的话说,情商不高。我实在想不出,该给他什么样的建议,才能帮助他妹妹不再“躺平”。因为在乍听之下,我找不到他妹妹躺平的理由。

于是这件令我感到困惑的事情,引起了我的好奇。在那之后,我了解了很多像他妹妹一般年纪的年轻人,我突然发现他妹妹的状况并不是特例。大部分我所了解的年轻人中或多或少都有类似他妹妹的心态。

“不值得”、“没必要”、“为什么”。

他们并不能完整地说出这种行为动机的心态来源,但我却隐隐感觉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95年,我第一次接触电脑。而对95后而言,从出生起,电脑,就存在于他们的生活当中。很快地,互联网、bbs、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社交网络、乃至之后的短视频平台,逐渐变成了他们生活习以为常的存在,也成了当代人最主要的学习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前,我们需要去图书馆,需要去论证研究,需要去请教老师,才能得知答案的问题,现在只要去各大平台上搜索,千千万万的答案就都唾手可得。如果我们躺在床上,就能够得到我们所需要、所需知的一切,那又是什么原因才能让我们站起来,去面对需要努力、拼搏、妥协、辛苦付出才能收获的现实生活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理智上的创作初衷。

关于死亡与离别的体验,就我个人而言并不是那么多。但这种事情谁希望经历更多呢?仅有的经历中,每一次都令我难以忘怀。

高三的时候,我发小的母亲因为脑瘤去世。我从北京回到青岛去参加她母亲的出殡仪式。这位教会我打麻将,总在我爸妈不在家时收留我并给我做鸡翅吃的阿姨,在我心里一直是极为爽朗的,可当我看见我发小头顶高高举起的火盆,闭着眼流着泪,从肺腑中喊出那句“妈!你一路走好!”,然后重重地把火盆摔碎在地上,任由火星和碎片四溅却全然不顾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浓烈情感。那是一种无法言喻地遗憾。

数年之前,我的外婆离世前因为脑血栓昏迷了一整年。外婆身材很高,肩膀很宽。在我的印象当中,我的外婆一直是极为坚毅的。但就在这昏迷的一年之中,我眼见着她原本高大的身躯一点点萎缩,饱满的脸颊逐渐枯槁,我头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流逝是一件这么具体的事情。最终外婆还是没能再次醒过来,在她离世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浓烈情感。那是一种无法言喻地释怀。

去年,我的奶奶因为心脏病离世。一直以来她都非常受当地人尊敬,因为她养育了一个大家族。在出殡的时候,送葬的人群有足足四五百人,这样庞大的人群,缓慢地从奶奶家的灵堂,走向了殡仪馆。那大约是那一天那个小镇最大的一件事了。就是这样一位在当地算得上德高望重的奶奶,当她的骨灰从焚化炉中被铁锨铲出来,我愣住了。那柄铁锨就跟工地上用的没有任何区别,有着铁锈、泥污,木柄也很残破。就在我皱着眉头琢磨为什么对待人的骨灰会用这么不讲究的铁锨时,那柄铁锨突然举起,照着奶奶还未被完全焚化的头骨重重的挥了下去。眼见着工作人员习以为常地用扫帚扫着奶奶被砸碎的头骨,我怔在了原地。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浓烈情感。那是一种无法言喻地愤怒。

我想,这三个难以忘怀的人生瞬间,我感受到的,是三种截然不同的浓烈情感。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些情感,但我想要通过这部剧,让大家更了解殡葬行业,更加专业化,给人更加体面的离开。为什么要选择殡葬与死亡的题材来进行创作,这就是我情感上的创作初衷。

在我们进行创作之前,调查学习了全国各地的殡葬文化,和殡仪馆的工作方式。我们发现中国实在是太大太广博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习俗,都有着不同的殡葬仪式。其中的差异性,可谓是天南海北。落实到具体拍摄,和美术造型的设计当中,我们只能管中窥豹地展示中国殡葬行业的冰山一角,通过尽可能地还原现实,来表现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死亡与离别。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与殡葬,都是忌讳谈论甚至回避提及的事情。但如果每个人都终将面对死亡,我想,以平静的心态正视它,要比掩耳盗铃般的无视理智得多。

这是一部特殊的职业剧,特殊到我压根不想以职业剧的角度去完成它。我们试着用更多的主观视角去化解殡葬行业所带来的残酷与冷漠,剧中的殡仪馆,有一个非常幽美的花园,里面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这棵榕树,变成了剧中生命的象征。我想,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必经的一个阶段,在那之后,我们可能会化成光、聚成云、汇成浪,开出一朵美丽的小花;或者化作这宇宙中的每一粒尘埃。当我们了解死亡是什么的时候,你就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或许,也就找到了,让我们从躺平中重新振作起来的原因。

李漠

2022年09月22日

 8 ) 活着虽然很难,但当下的一点点芝士也是好的

2016年底,在完成一个电影剧本的创作后,我开始思索接下来的创作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深入到了ICU病房, 在那里亲眼目睹了数场死亡的发生:人们在面对至亲离开时,有的会言之凿凿地向医生证明,他看到了已经死亡的亲属手指动了一下,逼迫医生继续抢救;有的会因为错过了父母最后的时刻而怀疑自己是不是心不够诚,所以遭到了惩罚;还有的似乎眼泪已经在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陪床中流完了,因此非常平静地整理着逝者的用品,还会在离开科室前去向医护道谢,然后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的样子……总之,他们以各自更决绝、更麻木、更悲恸、更丰富的方式表达着对死亡的态度,给当时的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直到离开那个环境很久,我依然感到难以忘怀。

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到与病痛、衰老和死亡相关的一系列议题。后经一位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从事殡葬行业的思沅,他是个93年的男生,当时已经结束了殡仪馆的实习,去了墓园工作。通过和他本人的深入交流,我关于殡葬行业的想象被颠覆了。我发现殡仪馆并非总是阴郁、肃穆之地,而作为90后的殡葬从业人员,思沅向我展示了很多独属于他这个年纪、对于死亡的思考和理解,尤其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遇到想死的人,带他们来殡仪馆转转,保证就想好好活了。”这句话,成了后来创作中不断强调的一个点,也是我“以死写生”的一个灵感源头。

随着对殡仪馆了解的加深,我将视线聚焦到了“遗体整容化妆师”这个更具体的职业上。因为他们身处一线,与逝者和生者都有着最紧密的联系,直接承受着逝者遗容和生者情绪的双重冲击。这是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岗位,是切近死亡、进行社会学观察最好的入口。为此,我前往老家殡仪馆的遗体整容班进行了短期的观摩和实践。在那里,我近距离地观察到了遗体的状态,触碰到了往生者皮肤的质感,我了解到了防腐、冷冻、上妆、告别的全过程,我见到了各式各样的逝者亲属……我听到了遗体化妆师们不同的人生过往、从事这个职业的缘由、以及他们最隐秘的抱怨……我将这些真实而丰富的素材进行重组,融入到剧集创作之中。现在全剧出现的大小角色和各类事件,都是在生活中有迹可循,但又并非百分百还原。比如剧中的一些个性化葬礼,就是源于角色的一些私人情感、情绪,与人物设定紧密相关。我所遵循的创作宗旨,就是在贴地行走的同时,稍稍超越现实小半步,让人看到关于殡葬这个行业更多的“幕后”,以及“未来的可能”。

我开始进一步细化创作的方向和目标:我想以职业剧的外壳,去写人生百态。我想让观众看到一群血肉饱满的小人物,在他们的工作中所经历的那些鸡飞狗跳的时刻;看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很丧、很佛、想躺平又不能、想奋斗又无门……一百次说着要放弃,又一百零一次地迎着太阳挤公车、挤地铁、挤进生活风暴的缝隙里,发挥“过一天是一天”的民间智慧,去寻觅短暂的平静和快乐;看到他们不被理解的难处,以及他们苟延残喘的决心。概括而言,我想写的不是对“遗体整容化妆师”这个职业纪录片式的复刻,而是借助高度浓缩的戏剧瞬间和平淡如水的日常细节交织,去完成我个人对于人情、爱恨、生死的思考与表达。我希望看剧的观众,笑过哭过之后,也能对自己的人生抱以一个温柔的回眸,告诉自己:活着真的好难啊,但当下的一点点芝士也是好的。

20年初的新冠疫情,让足不出户的我经历了内心非常动荡的时期。为了缓解那种无由的迷茫和不安,我开始对手头的素材进行整理,并正式进入剧本创作。之所以选择经由一个95后女性遗体化妆师的视角进入,是希望带给观众更加新鲜的角度,借她的目光一道去打量整个殡仪馆的职业形态,以青春的灵魂去碰触严肃的命题,从而完成心灵和观念上最真实的蜕变。

剧中,三悦作为女主,究竟拿到了一副怎样的人设牌呢?首先,与殡仪专业毕业、考编入职的师姐周娅男不同,非科班出身的三悦,是通过社会关系介绍进入殡仪馆的临时工,在拿到正式聘用合同前,还将经历为期三个月的“学徒生涯”,领试用期工资,直至三个月后笔试面试都合格,才算被正式录取。因为专业上的先天不足,注定了三悦“菜鸟化妆师”的属性。其次,大学学习舞美设计的她,因为经历了毕业初期的求职碰壁,整个人处于非常颓丧的阶段,在家啃老了一年多,喜欢把“死”挂在嘴边,但其实“丧”只是她的保护色,用不在乎来掩盖自己的脆弱与不安,以此将遭受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正因如此,初入殡仪馆的三悦,才像一盆带刺的仙人球。她收缩了感知的触角,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放任抑郁的情绪蔓延,拒绝与周围人交流。她的尖锐常常使她成为众矢之的,而囿于能力和认知的局限,又往往令她在工作初期犯下各种错误。这样的人设可爱吗?完美吗?当然不。但在“可爱”“完美”这样笼统的描述之外,我更愿意去书写一个真实的人。面对“遗体化妆”的工作,三悦经历了从恐惧到迷惘,从自我否定到咬牙坚持,直至内化为自驱动力的全过程。随着职场阅历的增加,她的心境也不断变化着,在接纳真诚与善意的同时,也在付出自己的真与善。我想借三悦来表达:这个世界,不只是给“可爱”“完美”的人准备的,那些充满了棱角、破碎边缘的个体,也有被看到的资格,被善待的可能。在三悦身上,我希望赋予她的力量,不是追随别人的价值评判,急切地成为“什么人”,而是忠实于内心的感受,在荆棘遍布的生活里一点点去碰、去伤、去挣扎、去愈合……去成为“她自己”。“成为”的过程注定是疼痛的,但与永恒的死亡相比,也不过是一瞬的考验。这也正是我将三悦放在殡仪馆这个环境里的考量,她从童年的风暴中走来,有过涕泪齐飞的至暗时刻,但好歹撑住了,终于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寻到了生命的微光。

其实,不止是三悦,整部剧里,都几乎没有所谓“完美”的角色。我希望剧中的人物去接受人性和道德的重压,我希望观众去体会他们选择困难的时刻,我希望不要写那么彻底的爱恨,而是留下更多暧昧的瞬间,那才是真实的人生余韵。

总之,当失序的现实与仪式感的职场碰撞,我想告诉每一位看到本剧的观众,死亡不仅仅是一件可怕的事,更是一件需要去了解和面对的事。究竟什么是死亡?是此生的了结、是亲人的泪水、是所有爱恨的终点,抑或是未亡人无尽的思念?是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活”的元素。死亡和生存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构筑完整人生的一体两面,唯有知道怎样体面地迎接死亡,才能懂得如何无憾地度过余生。 在殡仪馆,我们见生死,见人性,最后要见的,是——

打破偏见的决心,和向死而生的勇气。

 短评

-三悦,你真好。-是好人卡的好吗?-是想和你一起看小花花的好。(啊啊啊啊啊啊!)

5分钟前
  • 落心落意
  • 力荐

不忍心吐槽,但必须实诚地说,借着遗体化妆师这种生死题材去做叛逆年轻人的成长、做家庭关系和解,简直就是水到渠成、轻而易举的事。也正因为如此,想要做得不尬煽情、不空说教很难,想要做得深刻引人反思有惊喜更难。很显然,三悦除了添加些b站口味的年轻、二次元元素,基本只剩可以预见的缺点,更可怕的是剧本肉眼可见的事件堆砌,转折生硬,情感和思想大篇幅依靠旁白…总之我丝毫无法被这个作品打动,如果说它有一丝一毫感人的点,那也是基于我自己生命体验生活阅历带来的联想,而非作品本身的自然共鸣。

8分钟前
  • ShameOnMe
  • 较差

六尺之下的题材对于国产剧来说真的太值得鼓励了,无论如何都要给B站鼓掌。但说实话从铺垫到展开都稍微有点生硬。加上过多的金句直接朝你脸上拍,少了点用情节带出的自然治愈感。

10分钟前
  • Em
  • 还行

女主就是世另我,妥妥嘴替,让项工作的工作,想躺平的躺平,想卷的卷,想佛的佛!这不是我向往的人生状态嘛哈哈哈

13分钟前
  • 木风
  • 推荐

演员总是居高临下的说着可以截图发微博的夸张又悬浮的台词……

14分钟前
  • Verisimilitude
  • 还行

就冲着第八集的格格,就值得给五星...在一众无意义的国产剧中,希望这种剧多来些...儿童太缺性教育了...ta们太应该知道什么是对与错了...而家长也应该多了解下,儿童猥亵的危险源太多出自熟人作案了...而且,请学学格格的父母,坚定的站在自己孩子的这边,给惶恐不安的孩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像房思琪的家长...我曾在某本书留言说中国应该引进性爱自修室这部剧,很多人不理解,说我媚洋...我想说需要的不是这部剧,而是剧背后的性教育...以轻松的方式让大多数人能耐下性子看下去,学到点什么而已...

17分钟前
  • 葉藏
  • 力荐

题材少见,但剧情脱离现实,殡仪馆可是铁饭碗啊。。。

20分钟前
  • 超酷的小七
  • 推荐

这剧给我的感觉就像:好利来和哈利波特联名的海格的蛋糕。你看着特别好哭,每处台词和设计也都看得过去,还有一点点“巧合”的用心,但是不能细品,细品就有点工业割韭菜。总体上你问我它好不好,我会说它好。因为我就是这种永远会因为一点点表面美好的幻想和热爱心甘情愿被割韭菜的人。人生拥有一点主观的爱和羁绊真的很重要,这才是人生的动力和活下去的过程…

24分钟前
  • 🧸狸
  • 推荐

殡葬这个行业在我国一直是讳莫如深的,由于习俗和各种迷信导致人们对死亡都是谈之色变。抛开专业细节,本剧所表达的殡葬业的意义极具积极力量。生与死,躺平与工作,生存与热爱,在剧中互相对立并存在着。死的摆渡人,生的守门人,天上摘星星的人……活着就应始终热爱,充满感动。

29分钟前
  • 锤子小高
  • 力荐

四星观望。养狗的人看到礼物跑向三悦破大防😭谁能懂

32分钟前
  • mild前小羽
  • 推荐

周依然长得太有辨识度了,演技也很好。这个剧的主题内核很日剧,比如御宅族、殡仪馆等设定,先看一集观望一下。【bilibili】

34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情理之中的故事,意料之外的治愈,立足中国社会现状,以殡葬工作者的视角叙写世间情感,很美好的一部剧

37分钟前
  • 卡夫卡的小屋
  • 推荐

第四集略感动。代际、亲密关系支线故事的呈现,是锦上添花。女主成长,和遗体化妆师职业是叙事主线。除了女主是编剧的「嘴替」——略显矫情地不断“点题”和“升华”,剧作精准对位B站圈层受众:情节刻意,矛盾处理简易,台词过满,大概是为了照顾平台低龄结构受众。但从成片来说,话题性满,沉重题材喜写,群像人物立体、鲜活。

38分钟前
  • 凡凡不在家
  • 推荐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直面悲剧的样子是治愈

40分钟前
  • 大王
  • 力荐

有些职业总有人要做,这就是存在本身的意义,只不过今天get到了另一面,殡葬是给活着的人的安慰

45分钟前
  • 念阿迪
  • 力荐

不跟原生家庭和解、不爱工作就爱躺平,但为了钱又得硬着头皮出来工作。心里想着死了算了,但又会因为一条小狗而鼓起一口勇气再活一天,非常年轻,非常喜欢。

47分钟前
  • 原田 凱
  • 推荐

浅追了一下,这个风格很小破站了,不沉闷压抑,平静温暖的叙事隐藏了很多对生命的思考

50分钟前
  • 蔷微
  • 推荐

-怎么对抗无意义感? -做下去,一直做下去。

54分钟前
  • 一碗热汤
  • 力荐

新兴网剧的通病,想碰热门话题,但是又没有大家编剧导演的能力,导致表达观点像在说教,煽情搞笑像在卖弄,演员演技和镜头语言的苍白无力也是一大缺陷,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

55分钟前
  • 一张废纸
  • 还行

难得国产剧放下了对“死”的偏见,内核关于“殡葬也能温暖”,题材很有看头

60分钟前
  • 林季子(已割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