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牧场 第一季

第6集完结

主演:妮可·基德曼,休·杰克曼,布兰登·沃特斯

类型:美剧地区:澳大利亚 / 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2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3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4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5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6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3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4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5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6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7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8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19远方牧场 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实在是一般

这部电影下了有段时间,一直放在硬盘里。
下午得空看了。

看完立刻删除。

如果没有《燃情岁月》,如果没有《末代独裁》,如果没有《伊丽莎白》,如果没有。。。
或许我还能给个四星。

但是整个影片的内容相当薄弱,有位童鞋说有史诗的架子,无史诗的内容,对此我相当同意。

影片中包括的元素太多,以至于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何为“遗留的一代”?指混血的土著吗?还是指战争后遗留下来的子民?我也很难想象澳大利亚现在都是土著人的后代。
从一开始的商业竞争到后面的战争,中间穿插着一些土著人具有神秘力量的暗示,以及爱情,种族,人性等等等等。

如果导演想像《燃情岁月》那样表示一个人史诗般的一生,那么中间穿插着的神秘力量又为何?
是歌颂女人的毅力吗?看看也不像。
爱情?或许。
战争或者政治?但仅仅拿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说是否太显薄弱?

从头到尾,我感觉导演要歌颂的就是那种神秘的贴合自然的歌声。
又不想拍成部悬疑恐怖片,故给了它个牛气冲天的名字《澳大利亚》。
即便如此,又有必要劳师动众耗费巨大物资把战争都扯进来吗?
似乎现在一扯上战争就能获个什么奖似的。

但是从去年的奥斯卡来看,怎么着,导演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总之,此片除了尼克十分养眼的身材之外,无一可取之处。

实在失败!

 2 ) 还是不错的

虽然媒体的肆意贬低
但是还是一部大片

只是因为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
显得衔接有些生硬,有些杂乱
但是这并不影响该片的整体震撼力

里面的风景,情节
还有妮可的服装,气质和表现
都很不错的

值得一看

后半部分很感人
千万要看完才能感悟电影

 3 ) 编剧不得不说的话

看完此片,我觉得可以假托这部电影的编剧说几句,以享观众:

是的,我要搞,我想搞-------一部大片。我的手段很简单,尽量把一些元素给框近来。只要这些元素在,又很明显,观众就认可了。至于这些元素是否被很好地融合,贯彻或发挥是完全不重要的。消费主义的年代,是供应商通过媒体来定义,培育,挑逗(有时也挑衅一下下)需求的麻。简述如下:

我需要一点本土,寻根的元素。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我的道具是主要是一个土著的孩子和一个土著的老头为首的一群土著。作为编剧我们都了解,有些电影道具是属于编剧的万金油,比如,孩子,土著,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神秘主义的角色,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安排他们的行为举止,而没有人能够凭借内省和经验来挑战我们的随意编写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和现实一致性。他们可以一会儿像个白痴或疯子,一会儿又非常有内涵地说出一些哲理和启发性的东西,甚至能现场进行心理分析(比如你放弃是害怕,害怕失去)。而神秘主义的角色,例如这个老头的魔法(他明显会飞)可以起到剧情的一切危机的解决。这真是的,不必再由编剧我来费心经营剧本了。为了加强这个寻根元素,我在影片开始伪装了一个土著的孩子的主观叙述视角。这个视角在随后便弱化或隐去。观众哪里会在乎或察觉。骨子里,我们都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对这些土著,我们是秉承本质主义的观点的,就是从TM哪里来,回TM哪里去。在完成了剧本中挥之即来,招之即去,全心全意臣服和辅佐“好白人”来打击“坏白人”功能后,他们当然要回到他们的蛮荒里去消失掉。不再污染我们的视野。此外,为了貌似文化多元,我还可以加个中国人的角色吧。天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思路,干脆让他当个谔谔啊啊的傻愣凑数得了。
 
我需要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善恶对抗的主要矛盾贯穿整部影片。观众是愚蠢的。他们只要感觉到这个主情节和主要冲突在,便会觉得影片是情节完整,他们不会去考虑影片的其他元素的完成性如何。所以,为了照顾观众的这点愚蠢,我在片头就通过坏蛋的对话点出了坏蛋的阴谋。后来再用土著孩子跳出来再揭露一把。 再用一些镜头来暗示一下下。主要是怕他们没看懂啊,这里我小编是下了点功夫地。为了保持这个善恶冲突贯穿始终,我的坏蛋杀死配角时是冷酷无情的,一招制敌的。然而对于主角,他却要迂回曲折(例如水攻,火攻),还要软硬兼施,反复谈判。观众是不会在乎这种蠢到家的明显漏洞的。

我需要一个童话和音乐主题。我选择了绿野仙踪这部家喻户晓的影片。我把它和一点美国西部片元素(酒吧混战,浪子忠义,关山飞渡),凉拌在一起。我需要一点乱世的感觉,所以用了一个类珍珠港式的战争场面(当然做的时候省钱了一点)。我要一个大卡司,那就是那个高女积德慢。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她的野心不会让她辞演一部题目那么大的电影的。这些因素就像倒在比萨饼上的配料,只要让观众看见花花绿绿,材料俱全,冒着热气就行了。在这个快餐盛行的年代,他们哪里有能力区分不同比萨饼的调味是否到位,是否有品。我还要把比萨做大,两个半小时才符合屎湿的当量。以至于我们制片人看样片醒来又昏睡,昏睡又醒来后,说了八个字:真TM长,好歹能卖。

当然快乐结局是一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坏人遭报应,尘归尘,土归土。这地球人都知道阿,呵呵。此致

敬礼!

 4 ) 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

一个天真可爱的土著小男孩,一个优雅高贵的英国贵妇,一个桀骜不驯的牛仔。
原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三个人生,因为这片土地,他们的命运才有了交集。

纵使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不甚了解,但站在二战的背景中,也能端详一二。
这片土地有太多的故事,关于种族,关于掠夺,血腥的普遍。
战争的残酷,以及比战争更残酷的利欲熏心的人心。

她远从英国赶来,来到粗糙原始的这片土地。她的丈夫在这里经营农场。
她搭上他的车,那个粗犷而不知礼节的牛仔。从她坐上往远地农场的车时,她的一切便注定开始改变。

她刚到农场,便发现自己的丈夫被杀害。而后发现那个土著小男孩。
他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他是一个混血儿,他不属于他们中的任何一方。他总是东躲西藏。
他有一个土著的外公,教他唱歌,用歌捕鱼,用原始的音符与大自然沟通。
他初见她的时候,作着特别的手势,似乎含着某种魔力似的。
他对她说:这里被诅咒了,但你拥有魔力。你的美,会使这片土地恢复平静。对我来说,你是个神奇的人。
他一直在想:他应该和她在一起的。

她不知道他的丈夫为什么会留在这片土地。但她最终却也留了下来。
也许是爱的驱使,也许是如郝斯嘉般本性里对土地的热爱。
踏上这片土地,注入了感情,便注定无法自拔。

农场里的牛被人偷偷赶往另一个农场,等待她的任务很艰巨。
好在,那个牛仔最终愿意留下来帮助他。
他们区区不到十个人,穿越了荒凉,驱赶着1500头牛长途跋涉到达了达文港。
人为的破坏战胜不了坚定的信念。他和她,理所当然的患难之中见了真情。

他们在一起生活,用心经营农场。雨季的农场生机勃勃,草肥水美,完全有别于之前,已是宛若人间仙境。
只是牛仔,始终是牛仔。他还是要离开,去做牛仔该做的事。即便她连狠话也撂下了。
也许,她毕竟是不够懂他。也许,是他也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方向。

土著小男孩也不告而别,作为一个土著人,他要奔赴他的寻根之旅。
不经历就不会有故事,不会成长,这是土著人的习俗。

我们都爱看终成眷属,大团圆的结局。每每看到中途聚散分离,恨不得快快把他们又踹在一起。殊不知,某些分离,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一起。现实中可能错失的机缘在电影中总能轻而易举地成就。

二战硝烟四起,战火弥漫,铺天盖地而来的是死亡和无助。他,她,他,谁也不知道对方是否还活着。但他们都抱着坚定的信念,相信他们一定能团聚。在完全撤退的前几分钟,他们终于能够相见。我知道,你会来。那一刻,连我也满足地笑起来。

人生,真的很美妙。绝境,也可逢生。明明感觉是失败了,它却远比你臆想中来的游刃有余。你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又何尝没有柳暗花明?

故事的结局,有人罪有应得地进了地狱,有人幸福美满地继续生活,有人归于灵魂的召唤。。。土地生生不息,人也因此繁衍不息,一切又恢复如昔。就象小男孩的土著外公说的,草会绿,雨会下,一切会重现生机!当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道理。最重要的莫过于永远珍惜对方。

那个土著的老人,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语,比手划脚的样子,象在暗示着什么人类真理。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原始,比我们更接近自然,更接近世界的本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大概才是真正的智慧,是人类能够倚靠他一直生存下去的宝藏。他们似乎比我们懂得坚守,去坚守一份净土,坚守自己的家园。

把这部电影《AUSTRALIA》译为《澳洲乱世情》,我觉得非常恰当。当然,不能把这个情局限于爱情。这个情,是有关人间大爱的,可以是爱情,亲情,甚至也是对土地的热爱。我们跟这个世界本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联系就是情感。我们是通过情感跟这个世界有关的。所以只有爱才是我们永久活在世上的武器。

有人把这部电影和《乱世佳人》作比,那当然是不如的,甚至也不如类似的《走出非洲》。也许它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而稍显凌乱拖沓。但它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的影片。当我用第二个二个半小时来看它的时候,我更是这么以为。爱心与野心,战争与爱情,背离与信任,或许是有些老套,但真正的情感和爱恋,并不需要新颖和别出心裁。加之,电影画面美之极,更是增色不少。无论是唯美的荒漠落日,还是陡峭深邃的峡谷,壮阔迷人的溪流,都让你眼前一亮,怦然心动。长镜头的推进,将那片土地之美展现地淋漓尽致,飞奔的牛群,一望无垠的荒漠,尘土飞扬的平原,漫天繁星的夜空。。。当看到飞奔的袋鼠,我亦如影片中的她一样连连惊呼起来。BEAUTIFUL.是澳大利亚之美,也是该片之美。

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

 5 ) 费力不讨好。

编:号称是一部澳洲版的《乱世佳人》,波澜壮阔得那么做作,荡气回肠得那么可笑。简单的靠澳洲土著神秘巫术招魂歌声那一套代表本土文化标志来串联流水账般的剧情,令人感觉牵强,脸谱化的角色设置更是土得掉渣。

导:一流的投资,二流的制作,三流的导演,不入流的票房。大片该有的都有了,你能想象到的手段都动用了,每一帧画面都在审美方面千锤百炼无懈可击,精美的视觉垃圾毁了自己。像整容后的美女,标致但缺乏生机。

演:我们那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的票房毒药妮可基德曼(通常我们昵称为“你可记得么”)又一次印证了自己灵验的毒性。自打拍完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之后,每一部片子我们都在费解的看她费力的表现,之前,我总是不好意思的评价她有点冒傻气的倾向,而在看完本片后我觉得我已经不用不好意思了。

镜:我们彪悍雄壮帅得一塌糊涂酷得乱七八糟的男主角,当他一袭白衫刮净了脸上的胡须展露在舞会的瞬间,我终于笑喷了。

乐:什么呀,赶个牛也配万宝路广告似的音乐,西部牛仔啊。

叹:不同类型的片子有不同的姿态,有时候姿态高了反而引起广大普通观众的反感和批评家的关注,国内外有无数大片憋足了劲想PK经典再造辉煌改写影史,可我们记住的却只是那些雷人的笑场镜头和台词而已,也许这就是昆汀只爱拍B级片的奥秘。毕竟《泰坦尼克》还是懂得要适时煽情才创造出奇迹的。

俗话说:费力不讨好。


# # #

 6 ) 彩虹传奇

澳大利亚,传说中充满传奇的国度。流放地,牧场,原住民,淘金潮。这片“通向南方的未知大陆”,孤立于南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70%的土地处于沙漠半沙漠状态,几万年时光流转,西北人烟稀少的Outback依然是牛羊奔腾的故乡,进取精神的前沿,勇士传奇的诞生地。
 
《红磨坊》导演巴兹·鲁赫曼七年后创作的这部《澳大利亚》是不折不扣献给这片土地的情书,爱意真切翻涌,就算缺憾颇多赢不了外人的痴心,对他所热爱的故乡,我想,也总是一次还算完满的真情告白。

故事由澳大利亚原住民与白人混血的小孩诺拉开篇讲述,三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刚从英国殖民者手中取得独立,偏远的北大荒依然粗蛮匮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原住民黑人不能进入白人酒吧,与他们公开交往也被社会良人鄙夷不齿。混血的小诺拉被称作“混色人”,既不属于土著黑人团体,也不是白人,只能时不时藏到农场大蓄水桶里躲避警察的追踪,否则会被强行抓入传道士的儿童收容中心接受“同化教育”,与可怜的母亲骨肉分离。

英国的贵族小姐萨拉·阿什莉(妮可·基德曼)不满丈夫踯躅遥远的澳大利亚沉迷于牧场经营,孤身飞跃重洋打算说服丈夫卖掉牧场重返英伦。带着一只又一只豪华箱子与格格不入的上流社会气质,萨拉来到澳大利亚北部港口城市达尔文,相遇与土著黑人打成一片的粗野牧牛者卓(休·杰克曼)。卓开车带萨拉长途跋涉前往牧场,没曾想只见到萨拉新亡丈夫的尸体。悲痛的萨拉本欲迅速卖掉牧场返回英国,可又为了保护初谋面的小诺拉与地头蛇的农场经理尼尔闹翻。一千五百头公牛要赶去达尔文装船,情势迫在眉睫,只好苦求本不对眼的卓帮忙。

这样单身贵族女子初到异乡,从云端踏入尘土的故事并不陌生,《走出非洲》早在1985年就做出了良好榜样,而挥舞皮鞭奋力赶牛的妮可·基德曼也叫人不得不对比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当年震吓雄狮的飒爽英姿。尽管模仿的痕迹明显,巴兹·鲁赫曼还是在《澳大利亚》中加入了一定的新鲜元素。小诺拉的祖父,澳大利亚原住民“乔治王”是整部电影的精神风骨,澳洲大地的古老灵魂。他身途油彩,单腿直立,逆光独处高崖之上,目光穿透世事沧桑;夜晚乔治王燃起火光刺破黑幕,古老的歌谣与舞蹈韵合时代的旋律——“彩虹之上某处,是摇篮曲唱颂的国度。彩虹之上某处,天空蔚蓝,梦想成真。”

是的,梦想的土地,这就是巴兹·鲁赫曼深情倾诉的国度。

承载梦想精神的,是小诺拉,是不羁的牧牛者,还有永不服软的异乡人萨拉。萨拉与卓之间的典型好莱坞爱情并未给影片增色几分,却也还按部就班理所当然的推动着故事进程。但影片由前半部的“牧牛记”过渡到后半部的“乱世佳人”,《走出非洲》陡然变作《飘》,却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巴兹·鲁赫曼给萨拉与卓的蜜月安排得太过高调,我还以为这就要好莱坞欢喜收尾了呢。

其实不管“牧牛记”也好,“乱世佳人”也罢,剪辑的啰嗦絮叨是《澳大利亚》的致命缺陷。电影全长两小时45分钟,但给人的感觉几乎有三个多钟头,心里直偷偷念叨怎么还不结束?萨拉与卓的爱情并不足以串连两个几乎可完全砍开的部分,“牧牛”的高潮与“乱世佳人”战火纷飞的高潮几乎同等强烈,各自独立成章,并不互为支撑,这在结构上造成了一山二虎的混乱局面,很让观众无所适从。而比较《乱世佳人》对战前与战时两部分的处理,郝思嘉在诺拉庄园的故事全在构建她的性格特色,为后来战火中她如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作出铺垫。诺拉庄园部分可爱,幽默,精炼,完全没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以行云流水的叙事突出后面的激荡震撼。相比之下,巴兹·鲁赫曼的《澳大利亚》在剧本上便逊色太多,剪辑更是不舍去繁存精,使故事臃肿不堪。

既然《澳大利亚》前后两个部分几乎独立成章,很难不让人暗自比较哪一部分更精准的体现了澳大利亚的独特魅力。我个人是更欣赏“牧牛记”的,一方面是北大荒(尽管影片是在澳大利亚西部与东部城市拍摄)的辽阔气势与牛仔们驾驭马群呼啸而过的磅礴气度,休·杰克曼英俊健美,潇洒如风;远景摄影如同风光片一样憾人心魄,近景又闪着底片修饰过后一层极淡的古铜质地光芒,视效极其舒心;另一方面便是其对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刻画。尽管影片仅蜻蜓点水浅尝即止,远比不上那部充满了哲学色彩与飘逸气味的《姐弟荒原历险》(Walkabout),但通过小诺拉之口讲述的那些旁白依然充满了神奇的魔力,让人不得不向往这片充满了传奇、魔幻与浪漫意味的土地。后来卓为了自由负气出走,同行的黑人兄弟也跟他说,没有爱,心里就没有故事,没有传奇,便一无所有。

我这样的外人,终究是不能够评判巴兹·鲁赫曼充满好莱坞色彩的《澳大利亚》是否真实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人心目中挚爱的那片土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澳大利亚》描绘的是彩虹之上的梦想王国,那里星光璀璨,青鸟飞翔;那里有原住民的古老歌谣,也有种族融合的自由欢歌;那里有传奇,有奔腾,还有爱。


 

《电影世界》2009年一月稿

 短评

作品让人觉得一般,但服装吧,打光什么的真心赞,许多电影画面都特别美,光影效果也很棒

4分钟前
  • 小雨沙沙地下
  • 还行

澳大利亚版的与狼共舞?休杰克曼+妮可基德曼,真正主角却是混血小孩诺拉。I will sing you to me,用那散发着魔力的歌声

6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想表达的太多了结果什么都没表达好,总让我想起《先知》。不过澳大利亚的风景和土著的确很吸引人

8分钟前
  • Started
  • 还行

少的一颗星给大团圆结局和略显生硬的转折

12分钟前
  • tavico
  • 推荐

我觉得画面很赞,爱情很养眼。虽然史诗感弱了些,可能我最近泪腺比较脆弱。。

1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可以看的出導演的野心,將很多元素都納入其中,包括了愛情、親情、戰爭、種族議題等等。看似內容充實飽滿,其實卻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焦點過多且雜!不過還是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運鏡和取景,實在是很美輪美奐,讓人看的心曠神怡無不享受!

17分钟前
  • mingjoyce
  • 还行

风景让我痴迷.剧情就算了吧.可以略去了.

19分钟前
  • AlphaDiao
  • 力荐

严肃点,煽情呢

21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超好看 我特爱纳拉那小孩 角色以及声音 战乱里永远存在无限无法言喻的感人情感2009.04.06

24分钟前
  • 饲养幻想
  • 力荐

为了美人美景吧…

27分钟前
  • Beryl
  • 还行

虽然最后还是用了主角不死定律= =不过除了这点真的挺好看的

28分钟前
  • 见晴
  • 力荐

说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坏。

3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看颜值还是不错的……结局有点突然……

34分钟前
  • 红色的狐狸
  • 推荐

情节没多大看头,风景和服装造型还能看一下。乡愁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牵挂吧,但前提是你在内心认定一个地方是故乡。无怪澳大利亚人对此没什么概念,一个允许拥有双重国籍的国家,又能对国、对家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呢?

39分钟前
  • ╯^╰
  • 还行

风光无限好,只是剧情糟。

43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下午六点看到现在(AM:1:54).

44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我看到他们把牛赶到港口的时候以为结束了,没想到后面还有那么多!而且休杰克曼太霸气了~爱~!

45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力荐

我是来看大花瓶的,我指的是金刚狼

47分钟前
  • 砒霜拌飯
  • 推荐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50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看“大片”最怕看到这种电影:塞满了“好看”的元素,但样样都做得不行,全是回天乏术的无力感,心疼剧组花的钱。

5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