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者

HD中字

主演:Adam O'Brian,Anna Ruben,Ken Appledorn,Debbie Jennings,Carey Gibson,Frédéric Bourdi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冒充者 剧照 NO.1冒充者 剧照 NO.2冒充者 剧照 NO.3冒充者 剧照 NO.4冒充者 剧照 NO.5冒充者 剧照 NO.6冒充者 剧照 NO.13冒充者 剧照 NO.14冒充者 剧照 NO.15冒充者 剧照 NO.16冒充者 剧照 NO.17冒充者 剧照 NO.18冒充者 剧照 NO.19冒充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冒充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位名叫尼古拉斯的13岁男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无故失踪了,没有留下任何的线索,期间家人搜寻无果,渐渐放弃了希望,媒体也只将这起事件视为一场普通的失踪案,它并没有引起官方任何的重视。  一晃眼三年半过去,就在除了家人外的所有人都渐渐淡忘了尼古拉斯之际,一群游客在在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小镇里发现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身体状况非常的糟糕,思维亦十分混乱,但他非常坚定的告诉大家,他就是三年半前失踪的男孩尼古拉斯。尼古拉斯失踪之后,他的母亲的健康就一落千丈,姐姐卡莉成为了失而复得的尼古拉斯的收留者,可是,这虽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所有的人都觉得其中隐藏着什么不对劲的地方。狄仁杰之幻涅魔蛾北京爱情故事特警出击千铳士爱重启秋叶原@DEEP精灵宝可梦:超梦的逆袭进化捕手失落的世界(上)孙悟空大战盘丝洞(普通话版)唐伯虎点秋香(普通话版)电锯少女血肉之华侠义包公猪猪侠第三部:勇闯未来之城无声大学我们家的女人们我们曾是战士绝命人口436007之最高机密2024辽视春晚倒计时欢乐家乡年非常保镖35杯朗姆酒好男不当兵没有出口的海灵异守夜极品闺蜜2019(粤语)陈真之拳镇山河欢乐神仙窝永不妥协2022北宋帝陵青果巷超级武神之龙行天下鲨鱼之水擅入泰版下一站是幸福泰语执念师第一季超级特务 剧场版未知起源总裁的野蛮女友驾到行尸走肉 第十一季无线电时代睡梦神探聊斋1988

 长篇影评

 1 ) 别急嘛,咱玩个测试

野心勃勃的导演分好几类,最常见的一类就是铆劲拍一部好电影,就算没能成功,事后也得跳出来对着所有给差评的亲一通骂,说他喵的你们不懂艺术。
一类试图摧毁观众三观的,比如金基德。
一类决心挑战观众智商的,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
还有一类最好玩,他们躲在观众注意不到的地方,坏笑着,说别急,咱玩个测试。《冒充者》的导演当属这类。

不提这部电影的叙事形式—伪纪录片选的有多棒,也不说这么选有啥好处(既质感又真实…好吧,我还是说了)
之所以说导演野心大,是因为他想让观众用一部电影测出自己是哪类人,阴暗还是光明。这问题答案可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得出的。
而我是满足导演野心的好观众,片子看完后寒战不止,哆嗦着写下短评—他(男主)最终还是满不在乎的笑着,嘴里说着FUCK这个世界的话。但他也曾想过停泊。可惜那个地方证明给他的不是爱,是另一句“爱比死更冷”罢了。
你知道,短评虽然也经斟酌,但到底属于第一观影感受。以上便是我的。
然后带着余悸回想电影情节,慢慢琢磨过来,呀我中枪了。

故事其实有两种理解版本:一是主人公作为一个毫不可信的冒充者,成功混入一个丢孩子的家庭,原因是这家人太想念失踪孩子,以致集体精神失常。他们宁愿相信明摆着的谎话,宁愿接纳一个危险的冒充者以作替代;二是如主人公最终控告的,是这家人亲手杀掉了失踪孩子,才会如此荒唐地接纳一个冒充者,以逃避警察视线。

很明显,我是倾向第二种理解,起码最初是。这么理解这故事,说它黑作一团也不为过。主人公是不断冒充失踪青少年的骗子,神经质,屡教不改,毫无愧疚感。而这不算糟的,原来那个看上去你爱我我爱你的和谐家庭才更令人胆寒。他们杀掉了孩子,然后去找他。那些焦急啊无奈啊期待啊喜极而泣啊,统统是凶手的做戏。他们给主人公的拥抱很紧,但说不定当脸卡在肩上,谁也看不见时,上面浮现的是个恻恻的阴笑。
我甚至同情主人公,觉得这伤害对于打小缺爱的他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他更不相信爱这东西。所以在看到他出狱后还在做冒充小孩这么LOW的事时,还想到墨镜叔那套无脚鸟的文青理论,好不感伤。
但想着想着,觉得哪里不对。我究竟为什么非要单方面相信男主的话呢?你看姐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是他们一家杀了小孩,那不声张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吧,他们何苦坚持去找他。外人在孩子刚失踪时还唏嘘几句,经年一过,谁记得,谁管你。
这对我来说是怀疑的开始。接下去还有男主的精神状态。他有不幸的童年,这几乎决定了他之后的恶行,而他的恶行只限于冒充这一特定领域。非要找特别恶劣之处,不过是冒充出了风格和水平。他根本就是有心理问题,缺爱,找到一个被爱的方子,然后偏执地一遍又一遍地实验它。
尽管罪行累累,此前的他似乎没被逮捕过。这是因为他习惯在实验一开头就喊停,所谓开头,位置就在他在巴塞罗那机场犹豫要不要逃跑的瞬间。面对同样境况,之前他都选择跑,但这次没有。一直以来他都在挑剔地寻找一种被爱的感觉,找不到或者找到发现不对就立刻逃离。这一次是例外,他觉得既然找到了,那实验就不妨继续下去。
我相信有一瞬间男主是真想冒充那孩子一辈子,这里面包括尽责--从此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努力当个好儿子好弟弟。如其所言,“这是一次重生”。
但现实不允许他重生,很快就冒出一堆人怀疑他。注意,他是在这时开始指控该家人杀掉失踪小孩。为什么?因为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冒充手段并不高妙,别人也不傻。被他骗过只意味着愿意被他骗。
他开始自问为什么。对他来说一切没有道理。心理医生可以轻易地分析,因为该家人太想念孩子以致精神失常,所以宁愿留住一个冒充者。普通人听了这类分析,可以悲悯地点点头,说原来是这样,因为爱太深,所以留也要留下一点影子,我理解的。
但男主不是普通人,他带着亲人的咒骂和恨意出生。让他从爱的角度去理解该家人的行为,他根本找不到这角度。所以只能用阴暗的三观审视一切,单凭不低的智商得出逻辑感十足的结论—嘿,你们知道这家子为什么接纳假得这么明显的我吗?因为那小孩就是他们杀的。
说不定这结论并不会让他对爱失望,因为早在很久之前他便已绝望。对于男主,知道世界上有那么浓重的爱,却不是为他准备的,这才是真正的折磨。他又怎么甘当替代品。他得作,得摧毁、推翻一切。拉上所有的光明和美好,和他一起跌入永无天日的地方。
结尾说他成家了。有点担心,也有点不可置信,但还是祝福多,祝他能在第二个家庭里得到爱的能力和信仰。
写到这句我变得煞有介事,都差点忘了这不过是个虚构的故事。可见导演功力。

最后说回导演的测试。我还挺惊讶的,初解是第二种,这大概说明我是个阴暗的人;不过后来惊醒般的修改了理解,这又似乎说明我还是个努力光明起来的人。得嘛,缺陷优点一部电影就都给我指出来了。

最后最后,得提另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说实话李安玩的把戏本质上和这个一样。再说句实话,他的把戏还真没这个妙。

 2 ) 两个故事,你信哪一个

如果你还没看这部电影,请别往下看这篇影评,否则会毁了你的观影乐趣。

1994年,13岁男孩尼古拉斯(Nicholas Barclay)在圣安东尼奥失踪。他的失踪没有引起多大社会关注,只有家人一直在坚持寻找。
三年四个月后,他们已经身心俱疲。这时从西班牙利纳雷斯传来消息,尼古拉斯在那里被找到了。欣喜若狂的家人把这个孩子接回家,然而之后暴露的真相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也超出了观众的想象。

这部纪录片的惊悚程度毫不亚于一部真正的悬疑片。片子的重心并没放在证明归来的“孩子”是不是尼古拉斯本人上,因为片名直接就已经说出了答案。不,如果只是这样,这部片子就流于俗套了。

下面是两种可能性,两个故事,你选择信哪一个:

故事一:
    
狂喜的一家人派姐姐出发去西班牙接弟弟。因为已经阔别四年,正处青春期的孩子原本就生长迅速,她在第一次见面就相信了这个变化巨大的人是尼古拉斯。她不知道他的金发是刚染的,手上的刺青也是刚纹的。

她带了许多家庭照片给弟弟看,因为之前西班牙警方告诉他尼古拉斯遭受过惨无人道的虐待导致了失忆。姐姐耐心地给弟弟讲述家人的故事,满怀希望地想听到他说想起来了。弟弟很安静很沉默,只是淡淡地表示有点印象。

这些照片在之后法官给弟弟安排隔离测试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出示的要求这个年轻人辨认的照片正是姐姐已经给他看过的。就这样他通过测试,获得了美国护照和美国公民身份。和姐姐回到了德克萨斯的家。

原本心力交瘁的Barclay一家面对巨大的惊喜,他们直接相信了这就是他们亲爱的孩子,他们不愿也不能相信这可能是空欢喜一场。他们全身心地照顾、关心尼古拉斯,为了平复这四年里遭受的一切给他带来的伤痕。没有人去问之前四年的事,没有人问他失踪那天发生了什么。高兴的亲戚们纷纷上门,所有人都相信这就是他们失而复得的孩子。除了尼古拉斯的表哥杰森,他之前不肯前来,等到他最终来了,冒充者看得出来他根本不相信这是尼古拉斯。但他什么也没说,和他握了手就离开了。

真相被揭开后,整个国家(也许加上西班牙)一片哗然,大家都无法想象一个家庭,尤其是一个母亲,会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当FBI女警告诉姐姐这个人不是尼古拉斯,姐姐依然亲热地前来迎接弟弟,仿佛什么也没听到;当第一次被要求给尼古拉斯和母亲做血液检测时,母亲拒绝了,她躺在地上撒泼。这样强烈的反对态度也是惹人怀疑的。

他们竟然这么快接纳了一个陌生人以家人身份进入家庭,所有这些在外人看来有些反常的反应,只是因为这个脆弱的家庭已经承受不了第二次打击,他们选择了视而不见。

故事二:

三年四个月前,因为一些不明动机,杰森和母亲联手、或杰森独自一人杀死了尼古拉斯,母亲和姐姐都是知情人。他们报警声称尼古拉斯失踪,在失踪事件发生一个月后,杰森还报警说尼古拉斯想闯入房子。这是凶手在杀人后的惯常伎俩,想造成被害人还活着的假象。

四年后他们接到惊悚的消息说尼古拉斯在西班牙被找到了。在最初的惊吓过后,他们决定把这个人接回来,虽然还不知道他是谁,但至少这样没有人会再追究尼古拉斯的下落,他们的罪行再也不会败露。而且警方已经来电,如果拒绝见面更会惹人怀疑。

姐姐带上了大量家庭照片去给这个她心知肚明不可能是弟弟的陌生人看,教他辨认家人,不断不断重复人名和细节让他记住以应对隔离测试。然后姐姐向法官提供照片,告诉她这是弟弟从未见过的照片。

姐姐顺利带回了这个陌生人。家人对外声称奇迹发生了,他们带着弟弟到处转,打消所有人的怀疑。直到血液测试被拒绝,他们才引起了怀疑:他们早就知道这个人不是尼古拉斯。他们在藏着什么,藏得比这个冒充者还要多得多。

冒充者Frederic Bourdin是个遭遇悲惨的人,童年没有幸福,成年后也是四处流浪,从没有过家庭的温暖,也从没有人在意他。他身上的种种伤疤甚至让FBI相信了他真的受过四年的残酷虐待。他是个惯犯,长年冒充失踪人口名单上的青少年,试图换个名字换个身份,甚至能被一个家庭接纳,成为另一个人,一切重新开始。在被揭露之前,他已经去了美国当地的高中开始上课。第一天登上校车的时候他满是惊喜,以为真的可以把本来那个讨人厌、连自己都讨厌的自己甩在过去。他也说过Barclay一家对他非常好,从没有人对他这么好。

可是终究水落石出。他进了监狱,Barclay一家愤怒至极。他在狱里报告了这家人可能的罪行。Barclay一家否认了指控,杰森吸毒过量已经身亡死无对证。母亲接受了测谎仪测试,前三次都顺利通过,在FBI一再坚持下做了最后一次测试,这次她精神崩溃跑出了测试房间。后来她声称只是在偷东西的问题上撒了谎。真相到底是什么,无人知晓。

你相信哪个故事呢?
第一个故事至少还有点温暖,至少这曾经是个其乐融融的家庭,他们互相支撑着度过了艰难的四年。至少这份亲情是真实的,他们给予过冒充者的温暖,虽然短暂,也是真挚的。这样真实美好的感情无法给一个外来的冒充者。

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冰冷刺骨。什么都是假的,他们的完美家庭是假的,他们和冒充者互相玩着知根知底的游戏。一丝美好都不存在。而某处尼古拉斯冰冷的尸体正在腐烂。

冒充者本人如此痛恨自己,他无所谓别人的感受,他只求自己能抛开这个失败者的身份获得重新开始人生的机会。可是一个人的过去永远像幽灵追着我们不放。人生像超级市场,你可以想拿任何你想要的,然后为它们付出代价。

每个人都有秘密,我们假装友好,假装真诚,假装不在乎,假装很在乎。但和冒充者不同,在卸妆之后,我们还有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和资格。

PS:我是相信第一个故事的,不仅因为主观上希望不要那么残酷,也因为即使姐姐心怀鬼胎去见了这个陌生人,她也可以当场揭穿冒充者,不必大费周章把他带回家。

 3 ) 也许大家都想多了

大家都知道此片讲了两个版本的故事:
故事一: 演技颇高的冒充者骗过了寻子无果的家庭以及政府官员,最终穿帮被捕。
故事二: 丧心病狂的一家人参与尼古拉斯的惨害或知晓尼古拉斯被惨害的事实。 三年后有人冒充尼古拉斯,决定配合演戏让其结案,最终未能如愿。

第一个故事的疑点被讨论的最多的是,为什么这家人心知肚明尼古拉斯是假冒的而不揭穿他? 我想反驳的是,有时候你觉得可疑,是因为你没有经历当事人经历的事情。看过一些孩子被拐卖家长苦苦寻找的故事,里面很多家长在经历崩溃之后,都宁愿认定一个相似的孩子就是自己孩子来获得心理的慰藉。这里的情况是,这家人一开始就是从官方渠道获取的信息,后来又有大使馆等政府部门介入,各种权威信息让他们放弃了怀疑,这也是为何姐姐一开始就直接扑上去拥抱,因为她没有想过他会是假的。一旦认定他是真的,人的心理就会越看越真,况且青少年本身变化也大。父母及亲人也是如此,一开始都没有怀疑过。(可以参考下还珠格格,虽然是小说,小燕子也被令妃说长得像皇上)但是我相信,后来大家也发现了疑点,但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失而复得的喜悦的家庭,谁愿意去戳破这个谎言,让全家人的希望再次落空?没人愿意这么做,没人想去戳破这个谎言,愿意将错就错,就认定他是真的,不想让自己的心理再次受到“失去”的伤害,或者再次“回到原点”。所以这家人会屏蔽这些疑点,而往自己心理最好受的地方强迫自己认定他。而后来面临真相的到来,这家人显得过激的反应,可能仅仅是不想“再次失去”而已,他们宁愿活在假象里。

我希望第二个故事是大家都想多了,所以我宁愿相信这家人不愿意揭露冒充者是因为他们突然捡到了一个梦境,而没人愿意梦碎。

BTW, 第二个故事最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案件本身已经搁置多年,这家人大可不必接回冒充者,只需要(装作)心急地去西班牙否认此人,然后回国一切照旧即可,接回反而会让搁置的案情重新变得麻烦。

 4 ) 坏人为什么要直视镜头?

199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13岁男孩在回家路上失踪了。三年半之后,他的家人都以为他已不在人世。西班牙传来消息,有个男孩自称是失踪的尼克。尼克的姐姐卡莉来到了西班牙,将他带回德州的家。事实上,这个人是个骗子,而且长得跟尼克完全不像。但是尼克一家竟然就这么认错了孩子。为什么呢?假尼克,就是那个骗子说,尼克家接纳他,肯定有不可告人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家人已经杀了尼克。他们为了掩人耳目,将错就错而已。最后,当然,并没有证据表明,尼克是被他家人杀害的。这纯粹是骗子瞎逼逼。

巴特·雷顿的《冒充者》并不有名,身边人看过的极少,其实优酷网就有全片可看。这部电影还是暑假看的,为了写它,不得不又看了一遍,哎,看电影还真是浪费时间啊。

《冒充者》全片基本上由访谈构成,看起来像纪录片,但实际上更像故事片。 这部电影中骗子直视镜头的设计非常独特,且听我来讲一讲。

骗子直视镜头讲话

直视镜头,就是角色直接跟观众说话。一般来说,这种镜头多用在新闻播报时。有些纪录片里的人物,也会直视镜头,让角色直接对观众说话。

而故事片中,直视镜头用得很少。故事往往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结构,角色在他们的假定世界中自在生活,并假设观众并不存在。直视镜头,会破坏假定真实。举例来说,电影中的床戏场景,男女二人恩恩爱爱,即便拍摄现场可能有几十个工作人员,拍出来就是要给更多的观众看的,但是演员的表演,就是要假装这一切都不存在。如果角色啪啪啪的时候突然直视镜头,跟观众说话,会吓坏观众的某些功能吧。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视点。电影的画面有时候是全知视点,有时候是人物视点。全知视点就是电影中呈现的场景,并没有角色在看;人物视点则是顺着角色的眼睛给观众展示画面。《教父》的摄影师戈登·威利斯就坚持每个机位都要代表一个人物的视角。比如观众看到马龙·白兰度,必定是因为电影中有一个角色在看他。当然,这么彻底地坚持人物视点,几乎不可能。据说,科波拉说服了威利斯,也拍摄了一些全知视点。

姐姐在跟画外的采访者说话,而不是跟观众说话

所以,《冒充者》中骗子直视镜头,就是跟观众说话。在这部电影里,这个镜头设计显得非常特别。其他人也在讲话,但明显都是人物视点,即便那个人物并没有出现在荧幕上,因为顺着角色的视线,我们知道画外有采访者在。所以,其他角色虽然在说话,但并不是直接跟观众说话。

此外,其他角色都有一个明确的空间背景,人是在真实空间中被采访的(配图可以看出来);只有骗子是抽离出来的,背景完全虚化。

导演就是要提醒观众,这个人是独特的,是虚的,是不真实的。一般观众可能对这种设计熟视无睹,但这并不影响什么,电影呈现出的是一种整体感;反之,如果镜头没有设计,观众就会看出来了。

这当然是导演的匠心所在。那么导演为什么要这么设计镜头呢?对电影的叙事有什么特别的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开始观众就已经知道冒充者是骗子,骗子在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是在跟观众建立信任感,当然信任感没这么好建立。因为导演还把尼克家人的采访穿插剪辑在一起,让他们的说法互相对照,证明骗子说的都是假话。但是,电影妙就妙在,即便我们完全不信骗子所言,依然会被带入到巨大的疑问中:一个完全不像尼克的冒充者,怎么能够骗了尼克的亲妈和亲姐呢?

显然是因为尼克家愿意被骗啊。——这个结论是被骗子告诉观众的。所以,我们知道他是骗子,还是被骗子骗了,因为他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到无可辩驳的假设。

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导演促狭地笑容,他明明已经用直视镜头区分了骗子,观众还是被骗了。这难道不是更有戏剧感嘛。我们所有人被骗子耍了,哦不,是被导演耍了。直视镜头的设计,让观众不知不觉不假思索的接受了骗子的话,这大概跟这个镜头多用在新闻播报中有关系,我们甚少会怀疑主播。

巴特·雷顿最近用同样的手法拍摄了一部新电影《美国动物》,我也看了,又浪费了一把时间。《美国动物》的直视镜头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对叙事不仅没有加分,还大大减分。因为《美国动物》是一部故事片,完全不适合采用直视镜头。在我看来,直视镜头的使用有局限性,不能滥用,除非是故意要穿帮的喜剧片。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

明月几时有

许鞍华在《黄金时代》里也让角色直视镜头,对着观众说话,搞得纪录片不像纪录片,故事片不像故事片,很多观众不认可。所以到了《明月几时有》,许鞍华虽然不死心,但也没有再坚持,而是让梁家辉给大家讲故事。虽然也直视镜头,但已经只是说书人了,实际上没有参与到后面的封闭故事中,没那么尬。

所以,《冒充者》的直视镜头虽然用得好,但也仅是个例,是妙手偶得,不可复制,用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故事的封闭和自足状态不能被随随便便打破。《冒充者》这样的故事,恰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它利用了纪录片的形式,实际上是一个骗子给观众讲故事的故事。离开观众的参与,这个故事就不能成为故事。

看完可以加微信公众号了:电影拉片室

 5 ) 冒充者从头到尾的心理暗示

    
      一位经验丰富的冒充者 一定有超乎常人的情商 也许从头到尾我们大家都是跟随着冒充者的思维走 换句话说 我们也许被他催眠了 就像 影片中他和女警察讲诉自己受虐经历后 女警察并没有表示怀疑 而是表现出对冒充者的同情 从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 冒充者的洗脑很有用 而我们在看 这部影片时 其实也不知不觉的中进入了冒充者的洗脑世界 也许那家人是无辜的 他们也只是单纯的被冒充者洗脑了而已 但这家人万万没想到 在冒充者被抓后 竟然指控他们杀死了他们十六岁的儿子 所以影片的的最后 在冒充者被抓后 对着不远处的镜头一个意味深长的笑 笑容中仿佛在说 “看吧 你们这些蠢货 这么轻易就进入了我的世界”
      针对影片中一些细微的心理暗示 我的看法如下:
      为什么 姐姐去西班牙接冒充者时 一遍一遍的教他认照片中的人呢 我想说的是 影片中有讲说冒充者说他要在办公室休息 但他当晚却给美国警察打电话 并且说自己有失忆 美国那边的警察在给那家人打电话时肯定有对姐姐说 所以我猜想姐姐才会在接到冒充者后由于激动 所以不停的给冒充者看照片并教他认识照片中的人 也许这时的姐姐只是想让冒充者的记忆慢慢回忆起来 但在冒充者被抓后 冒充者却把这件事无限放大 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让我们相信 姐姐很可疑
      还有影片中在冒充者被女警察带去看心理医生后 并且给姐姐打电话说他并不是尼克 还说让姐姐明天不要去接他 可是姐姐依然去了 也许大家会觉得很可疑 这也是女警察可疑这家人的原因之一 可我想说冒充者这位打电话狂人 也许晚上有偷偷给姐姐打电话说些什么 当然背后的一些事情局外人都不清楚 但是以冒充者的性格 冒充者一定有背后偷偷给姐姐打电话 ( 影片里姐姐表示并没有接收到女警察不让她接冒充者的信息 这个一定有一方撒谎 如果是姐姐撒谎 那我觉得姐姐在隐瞒些什么)
      为什么在警察说要检验DNA时 妈妈撒泼抗拒的样子 我想冒充者在这家人面前有表达过什么 或者说有说些什么 (当然之后妈妈对此行为表示否认 其实说到这里 我表示也很纳闷)
      还有杰森的“好运” 让人更加怀疑些什么 但我总认为 这也许是冒充者对此事洗脑的暗示
      当然如果事情真的就像冒充者说的那样 那我也明白冒充者为什么会指控他们了
      但我还是更多的相信 这是冒充者对大家的一种洗脑暗示 冒充者从小就缺少别人对他的爱 所以当他来到这个家庭时 发现大家都对他如此关爱 并且在外貌悬殊挺大的情况下依然相信他就是尼克 这让缺爱的冒充者反而开始抵抗 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从而的最后的指控他们

     

 6 ) 看了2012的悬疑纪录片《The Imposter》

1、有种开山鼻祖的感觉,把纪录片当成悬疑片来拍,后来者包括《Tiger King》都对此有借鉴吧。

2、关于携带一个秘密如何继续人生,有人会陷入毒品不可自拔(Jason,他绝避杀了自己弟弟),有人逃避现实(妈妈拒绝面对,连测谎仪都测不出来),有人被谎言吞噬停不下来(Frederic到监狱了还继续骗失踪家庭)。

3、全片搞笑担当就是那个私人侦探,竟然给FBI打电话说他觉得Frederic和Nicholas不是同一个人的证据是俩人耳朵长不一样,还自己给Frederic脑补了一个外国间谍要去炸美国军事基地的剧本,莫名喜感。

4、德州和西班牙的人民平均水平也太闭塞了,十分明显的客观科学性漏洞都会被忽略:一个美国出生长大的人不可能有切换不回来的法国口音,以及眼睛颜色不是靠药水就能改掉的,看了以后就不难理解为啥会有人信疫苗是阴谋了。

5、看了一些豆瓣评论,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所有人都倾向于家人没问题,只是太想念Nicholas了而拒绝面对现实,但去英语环境里看相关报道评论一边倒都是Jason是杀人犯、家人是知情人。为啥两种文化的观众看同一部作品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观感,真的奇妙。

 短评

神奇的故事,奇葩到了一定境界了。最后三十分钟活生生的逆转啊,国际大犯都被抢了风头,比伯尼那个故事更奇葩,还都是真实故事。

3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电影建立在半部素材丰富的“换子”故事之上,过后接着笔锋一转,瞬间“疑云”丛生。可惜最精彩的部分却不见任何言之确凿的事实作为依托,一切均建立在假设之上,因此无所谓意义。个人并不觉得这种大量引导观众、真人再现的探索频道模式是纪录片摆脱沉闷和视频材料不足的出路。

6分钟前
  • 兔小姐
  • 还行

在纪录片里增加叙事电影元素从来不是问题,因为所有纪录片都必定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指向。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对普遍想象的再现是否损害了观众对这个事件想象补完的权力。就这个案件而言,通过情景重现增强感染力无疑已经干扰到了观众对事件之荒诞的脑补上限。

11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纪录片里的情景再现总是有一种特囧的感觉。不过这个案例本身还有点意思。

16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从70分才开始的奇葩剧情

19分钟前
  • Cola
  • 力荐

稀奇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六 老爷爷坐在摇篮里!

24分钟前
  • 李香菜
  • 力荐

起初的一个小时我觉得这是一部拍摄很精致而且手法精妙并且有设计的纪录片。但最后半个小时的反转让认目瞪口呆简直超神,第一次觉得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实击败了电影世界中再造过的事实。

25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你们都是哪里看到的啊.找了半天都找不到相关资源..

29分钟前
  • 马克图布
  • 还行

其实这是部暴露了无良媒介如何混淆视听的作品,将一单我不熟悉的骗局讲得丝丝入扣,巧舌如簧的剪辑真是将我们耍了一遍猴。从开始动机的闪现到结尾摆出毫无悔意的胜利姿态,主人公暴露在镜头内的不止是他的演技,更是对他人逻辑能力的嘲讽。但似乎没有解释为什么姐姐一家抗拒骗局的拆穿,疑点线尾仍在。

33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好闷,看到睡着了。

36分钟前
  • 怨念柒
  • 很差

如果换一个讲述视角或者叙事顺序而不是现在这样的平铺直叙,把悬念的点落在身份上而不是事件的发展上,或许会更有主题性更好一点?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又是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利用了人的一些弱点乘虚而入。男主角应该是童年阴影使他需要获得各种心理补偿。拿纪录片当剧情片拍总让人想起很多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剧。最后的一段舞很神。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故事让人觉得很离奇,有点难以理解,这绝不是冒充者的智商有多高的那种伪装,而是失踪儿童当事者的家庭里那份难以填补的心灵空缺和遗憾,利用这点的人已经够残酷无耻了,但最终冒充者依旧是大言不惭不知悔改。真实事件再现的做法很失分,但剪辑很给力,直接让影片成了一部悬疑犯罪心理片。★★★☆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如此奇葩而揭示人心的事件要拍得难看也很难吧。成功的骗子大概都是表演型人格,自白时表现力甚至优于很多演员。再现场面其实有点打断当事人叙事节奏。主题歌是16马力的Wayfaring Stranger,嗲!

47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没下线大丧失

48分钟前
  • Night Stalker
  • 推荐

一个猥琐男假扮小青年跨国诈骗国籍事件的犯罪实录

51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推荐

这实在太离奇了 我不该看到一半笑出来的...而之后的剧情大转折和悬疑气氛的完好营造 又让人后背发凉 况且还是部纪录片 真相不论哪一种 都十分瘆人 被愚弄的就真是善人吗 那家人绝对是有问题的...说起来imposter他的笑容诡异瘆人 生平经历或许曲折 但的确是个大大的奇葩

52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回来的儿子

57分钟前
  • expect
  • 还行

比黑色电影更黑一百倍的真实。有谎言,有阴谋,有犯罪,有死亡,甚至连警方和私家侦探都齐活了,各种转折和陷阱真是编剧都编不出

1小时前
  • 黄青蕉
  • 力荐

又一个神奇的德州真实事件,结尾的反转确实够震撼,留下一个不可思议的悬念。不过这种半电影半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做得远没有《BERNIE》自然和有说服力

1小时前
  • kylegu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