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2003

HD

主演:托米·韦素,格雷戈·赛斯特罗,朱丽叶塔·丹妮埃拉,Philip Haldiman,Carolyn Minnott,Robyn Paris,Mike Holmes,Dan Janjigian,Kyle Vogt,Greg Ellery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房间2003 剧照 NO.1房间2003 剧照 NO.2房间2003 剧照 NO.3房间2003 剧照 NO.4房间2003 剧照 NO.5房间2003 剧照 NO.6房间2003 剧照 NO.13房间2003 剧照 NO.14房间2003 剧照 NO.15房间2003 剧照 NO.16房间2003 剧照 NO.17房间2003 剧照 NO.18房间2003 剧照 NO.19房间200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房间200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Johnny(托米·韦素 Tommy Wiseau 饰)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对朋友家人很好,尤其是他的未婚妻Lisa(Juliette Danielle 饰)。然而Lisa是个两面派,一边若无其事地和Johnny相处,另一边却勾引他最好的朋友Mark(格雷戈·赛斯特罗 Greg Sestero 饰),他们背着Johnny多次发生不正当关系。  这天,Johnny升职未果,意志消沉的他回家后得到Lisa安慰。可是Lisa背着他,对其他人撒谎称Johnny不仅喝醉了,还动手打她。Johnny最终能不能发现未婚妻的谎言以及她和他最好的朋友之间的不正当关系?炙热漫漫回家路关汉卿卡门归乡沟通者万古神话大宅惊魂芝拉克欢喜拍档垃圾教师营地婚礼一路花香超脑48小时(国语版)罗斯维尔第一季未来的太阳燃烧的巴黎圣母院靡菲斯特1981流氓警察费城永远阳光灿烂第七季征途2020刚刚好的爱情玛露露库的日常来自地狱的钟声龙岭迷窟2022天使不寂寞蝉时雨超级少女捕星司·源起逃亡者 Plan B零异频道第一季风语咒离别七日情文森特与世界的尽头无字天书单挑荒野第一季恋爱相对论假面骑士时王爱涌情现浪潮时十宗罪斗破苍穹·觉醒午夜系列之爱情旅馆

 长篇影评

 1 ) 不谈主义,只谈人性

这部电影的德语原名是《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我认为很恰当,主人公正是在那79平方米的房间里,用心塑造了一个与外面巨变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民主德国”,保护着母亲。

这部电影很感人,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种笑中带泪的感受,更在于作为一部以东西德国统一为背景的电影,影片没有把笔墨着重于刻画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进行过多的讽刺或者为某一方辩护,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普通人的情感上,在纷繁世事中的情感。对于主人公Alex来说,无论窗外的世界怎样变化,母亲始终是母亲,民主德国不在了,柏林墙倒塌了,母亲也还是母亲,既然母亲不能受刺激,那么就用自己的双手来保护她。

Alex和他爱好电视剪辑的朋友,不断地做出假的新闻片段来安慰母亲。母亲在窗口看到了可口可乐的广告,Alex 就和朋友拍摄了一段“可口可乐”和国营饮料厂合作的新闻;母亲能起来行走了,有一天走出门去,看到的尽是资本主义花里胡哨的汽车和广告牌,Alex就拍摄新闻:西德的难民逃往社会主义的东德,所以要尽量照顾他们的习惯。就这样,已经支离破碎的“社会主义祖国”就在Alex的精心呵护下,在他们的小家里面延续着,延续着。电影的节奏始终流畅自然,配乐也是时而轻柔舒畅,时而婉转悲凉的钢琴独奏。整个影片并没有浓重的或黑暗,或光明的气氛,而是在中性的镜头语言中,叙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儿子爱他的母亲,母亲爱他的儿子的故事。

影片一直存在着一个悬念,那就是:母亲到底会不会发现承载她信仰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呢?我们始终为Alex揪着心,这样的欺骗到底对不对?付出了这么多,是否只能让母亲更加痛苦和气愤?在影片的末尾,我们找到了答案。Alex的女友Lara偷偷地告诉了母亲真相,母亲在震惊之余却依然没有向儿子捅破这层窗户纸,而是安详地看着儿子制作的“民主德国国庆”的“新闻”,同时偷偷地,偷偷地,饱含深情地,望向儿子的背影。这是影片中最出色的一段,保护者成了被保护者,欺骗者成了被善意的欺骗者,在母亲的目光中,我们看到了爱和欣慰,这一刻是人性闪烁着无限光辉的一刻,这一刻让我们意识到:一切都不重要,什么主义,什么社会,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爱,只是善,只是象这一对母子一样,费尽心思,到头来都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情感。影片传达的这份情意,让我感动至深。导演Wolfgang Becker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非常的冷,本来这样的影片在到达高潮的时候应该是需要一个感情的释放点的,要给人们一个机会流泪。但是导演没有给出这样一个点,影片从头到尾平淡的记述,没有丝毫煽情的成分,看完此片,给人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而恰恰是这种感觉,给人印象深刻,也给人更多思考的能量和空间。

电影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影片都是关于人,它们把人放在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潮中,放在离奇荒诞的虚幻故事中,放在平淡无味的日常琐事中,它们关注的是人,镜头对准的是人,因为只有人心和人性,只有人类共有的感情和感受,才能真正的撞击心灵,引起共鸣,才能达到电影拍摄的真正目的。无论电脑技术如何发展,优秀电影的标准唯一而且永远唯一,那就是:表现人性,表现感情。

Good Bye Lenin!再见了,民主德国!
你好,一部不谈主义,只谈人性的绝好电影!

欢迎光临我的BLOG:
  闲话小记:http://spencersnote.blogspot.com/
  电影与书籍: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

 2 ) 这个国家,她一生信仰,至死不渝,

在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及碾平世界的十大力量,其中一项便是柏林墙的例掉,和雷锋塔的倒掉一样,柏林墙的倒掉其实是发生精神领域的。你可以把1989年叫作新资本主义元年,这一年,不是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而是新资本战胜了旧资本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战败了,而是自我瓦解了。如果说物理的世界是在麦哲伦那里联接在一起,那么,精神世界的联接,则发生在柏林墙的倒塌。
  
  今天要说的是电影,一部德国电影,《再见了,列宁》
  
  世界上只有纯粹的私事,没有纯粹的政治事件。在《再见了,列宁》中,一个对共产主义虔诚的东德妈妈,在目睹儿子游行被捕后晕倒。晕迷持续了8个月,当她醒来的时候,东德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柏林墙倒了,资本的伟力像啤酒怀里冒出的雪花一样拥进东柏林。妈妈的女儿,Ariane,成了阶级敌人RuRGER king汽车快餐店的雇员,提供类似KFC似的汗堡。而妈妈的儿子Alex(男主角)所在的Adolf Hennecke电视机修理合作社破产了,Alex应声下岗,去了一家安装电视天线的有限责任股份公司。而妈妈的街坊邻里纷纷下岗,(估计还不能买断工龄),报怨连连。东柏林被资本涂鸦,共产主义在1989的地球风雨飘摇。统一社会党倒台了(相当于苏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了历史,靡难的地下音乐借自由民主之名涌入东柏林。而Ariane,妈妈的女儿,找了一个散慢的西德男友。也许,共产主义是年青人的叛逆和正义感建立的,最后毁灭它的,也是叛逆和正义感。
  总之,当妈妈苏醒的时候,东德已经沦陷了。
  
  医生告诉Alex,他的妈妈不能受刺激,Alex知道,目前最大的刺激莫过于让妈妈知道东德已经完了。用Alex的话说,“妈妈嫁给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她大概相当于一个全国人大代表之类的人物吧)。Alex做出了一个荒堂的决定——瞒。在妈妈康复之前,他不会让她知道柏林所发生的一切。故事从此充满了黑色幽默。
  
   Spreewald牌黄瓜罐头
  Spreewald牌黄瓜罐头也许可以沟起许多东德老人的记忆。也许,Spreewald是东德唯一家生产黄瓜罐头的厂,因为为什么要建两家生产同样商品的厂呢,只有脑袋有问题的人大代表才会那样提议。
  Alex的妈妈就想吃这个牌子的黄瓜罐头,这可难倒了Alex,社会主义的百货商店关门了,里面仅剩一个硬邦邦的社会主义冻鸡。取而代之,资本主义的Supermarket拔地而起,Supermarket里没有Alex妈妈想吃的spreewald黄瓜,那是计划经济的造化。货架上只有荷兰产的黄瓜罐头。看见没有,《共产主义宣言》中关于全球化的伟大预言在Alex面前的货架上得以实现,20年以后的今天,东柏林的这个货架上的黄瓜罐头恐怕来自中国——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黄瓜。
  可怜的Alex买不到spree wald黄瓜,还好,他在楼下的垃圾箱里找到一个spreewald黄瓜的空瓶子,把荷兰的黄瓜倒这个瓶子里,就可以给妈妈吃了。
  
  妈妈终于吃到了spreewald的黄瓜,但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她想看电视,Alex知道西德电视台会放一些诸如美女把奶油挤到她们巨乳上搓来搓去的节目。妈妈会问,这是社会主义的巨乳吗?还好,Alex有个想当导演的朋友,朋友假扮新闻主播,好让妈妈随时知道东德的社会主义伟大建设。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资本之力让东柏林街上跑满外国汽车,Alex开的车就是日本铃木的,呵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日本的资本在全球摧城拔赛的时候,而大量的西德人涌入东德,这里房价要低得多。
  终于有一天,妈妈房间对面的大楼上拖下一幅巨大的广告条幅,上面写着cocacola,这是资本主义邪恶极大成者,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看来,这个城市被资本占领了,而且,胜利是从巷战开始的。
  
   我们都戴红领巾
  “我们的家乡,这不仅仅是城市,还有村庄,我们的家乡,林子里也都树木,我们的家乡,绿茵上的青草。”
  
  戴着红领巾的东德小朋友在Alex妈妈面呤唱着,这是这个人大代表最快乐的时候。小朋友们继续唱到:“田野上的庄稼,天空中的鸟儿,土地上的动物……”。
  
  我惊讶于东德的小朋友也载红领巾,并且他们有蓝红两种色儿。据我所知,朝鲜的小朋友也戴,越南古巴这么热,也戴,我就纳闷了,咱社会主义的小朋友活得累呀!记得小时候打架,就把红领巾从兜里换出来,可以抽人用,蛮痛的,仅次于钥匙链。
  
  列宁啊,我们为什么不能有点私人的忧愁呢?民主制是建立在广大私人的私利上的,我说的有错吗?列宁。当个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总是个人让位于国家,那么就没有人可以代表国家了,人民也不行,国家变成了机器,不仅奴役着人民,也奴役着统治者本身。
  
  为什么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惊人的相似,细节都相似得毛骨悚然。都热衷于火箭上天,体育实力和经济实力永远是不配比的,领导人总是以英雄的角色存在,信息封锁,时常或是持继的大清洗,都叫同志,国徽都喜欢用稻子和小麦,唔,太多了。
  
  如果作出一个决策,不是通过自私贪婪者去自行博奕,而是由一个品格高尚者一人裁决,那么善意与残暴只有一纸之隔。比如说,只有富人才打得起高尔夫,穷人开始仇富了,那么政府干脆就规定打高尔夫非法,这样解决社会和谐问题倒是方便高效。但这样纵容政府的结果无非导致国家权力膨胀,倒时候政府要指出打乒乓球非法,你我也没办法。
  
  过去,我们把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都归之于阶级矛盾。1955以后,我们中国把所以讨厌的阶级都砍去了,我们却惊讶地发现不和谐并没有消失,甚至激化了,这和书上写的不一样啊!
  
  这时候,我们不是反思:“哦,原来大部分不和谐并不是阶级矛盾引起的。”而是怀疑“资产阶级没有除净,他们藏在了工人农民当中。”于是有了三反五反,牛鬼蛇神。
  
  民主总是罗嗦的,美国参议院(senate)的直译就是老人院。一群各怀利益者相互争论,决案迟迟不能做出。于是我们的精英们就开始推理了,缺乏效率是争论引起的,争论是因利益不同,利益不同的根源在于阶级不同。所以,要想提高效率就要把大伙变一个阶级。我们的确是这么做的,知识份子也被划入了工人阶级,农民公社化以后不也是工人阶级了吗?
  
  是的,我们变成了一个阶级,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但我们的利益一致了吗?没有!争论消失了吗?没有!效率倒是提高了,原子弹没哪个国家有中国造得快,毛主席一声号令,全民大炼钢铁,试问哪个国家有中国效率高。
  
  但是我们别忘了,社会主义是对社会公平的向往,老大哥苏联却把她变成了提高效率的工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社会主义从此走上歧途。事实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解释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什么能解放生产力,包括马克思自己,他只从哲学的高度作出了解释,但我想看到的是具体的东西,而他却在说,人为什么会老?答,量变引起质变;瓦特是怎样发明蒸汽机的?答,透过现象看本质。事实告诉我们,高度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错的,或则是废话。
  
  事实是这样的,给苏联带来高增长的不是合适的生产方式,而是专治,是权力和上帝一样大的政府。有了权力强大的中央政府,苏联所能干的就是,以国家之名,在大饥荒的时候仍出口粮食,换取资本。就是让工人阶级饿肚子,把省下来的钱建钢厂。所以,大萧条中的西方各国从苏联学来的是凯恩斯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人类的终极自由。国家集权不过是实现它的手段之一,现在,他成了官僚集团温暖的家。
  
  那么你会说,是呀,这不恰恰是共产主义的优点吗?高效率。我要告诉你,这和共产主义没有任何关系,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德国和日本,导致经济高增长的是政府集权,是低人权,共产主义只是把集权合理化了。苏联和日本德国唯一的不同就是它可以让人民觉得自己吃亏是为了一个共同而虚无的理想,我告诉你,这时候我们所热爱的国家,已经不是人民的了,也不是政府的,它已经变成了活物,一个邪恶的活物。国家把我们拖向不必要的战争,国家创造不必要的需求,然后我们把精力和资源制成满足这种需求的商品,比如,叉叉教学评估时学校从奸商那里买来的几十米的条幅,红地毯。一个官僚治理下的国家,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每个人看似忙忙碌碌,各司其职,但他们制造出来的东西一半去满足那些衍生出来的需求了,说明白点,是那些应付上级的需求,以及那些本来不该存在的需求,比如说,防弹衣,或则上京告御状所用的盘缠,这些盘缠养活了火车司机,客栈伙计,北方周末的记者。于是我说,当失业问题出现时,就鼓励公款吃喝吧,就到处搞叉叉评估吧,他们所带动起来的需求无可限量。
  
  文化大革命前夕,人与人之间似乎是比以前公平了,但人与政府之间却不公平了,政府的权力太大。这也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源之一,把政府的权力交还于人民,是的,的确交还于了人民,人民甚至可以冲进省政府揪出省长批斗,试问自称民主的美国人民权力有中国的大吗?但是缺乏政府的包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又出现了,而且远远甚于解放前,每个人生活在惶恐中,特别出身不好的人。
  把权力交给政府则出现人民与政府的不公平,把权力交还人民则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这是国家治理的怪圈。
  
  
   哀哉巨人,痛哉巨人
  当Alex联合街坊邻里一起隐瞒妈妈时,她的姐姐却厌恶Alex的行为,她说:“我们处在一个社会主义的老人俱乐部里”。而老邻居Ganske显然是报怨最多的一个,国营企业破产让他在退休年龄失业,他有充分的理由觉得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而妈妈的同事,老教授则变成了一个嗜酒者。事实上,直到现在东德地区的失业率仍在两位数以上。
  
  但我们要看到选择资本主义的不是“一小撮”政客,而是东德的老百姓。同样,推翻社会主义的,也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而是东德老百姓的良知,人类的天赋良知。这种良知是对他人苦难的同情,是人类对幸福的不懈追求。正如《共产党宣言》所云,“工人阶级没有国界”,这种良知也是没有国界的,他注定将超越一切“主义”,成为国家伦理的基础。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选择资本主义,只是选择了资本主义下的幸福。有多少会关心政治呢?人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只有自称精英的人才会声称关心“人类”,这些精英包括,波尔波特,希特勒,范仲淹,斯大林,朱元璋。。。。。。如果世界上的人全变成“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人,这个世界下个月就会发生大屠杀。信不信由你。
  
  如果要问人民为什么选择了资本主义,并不是人民严密地推导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只是因为,墙的这一边,我们可以用99美分从网站下一首你最爱听歌,而墙的那一面,我们只能年年月月看戴假发的女人跳白毛女;墙的这一面,我们可以吃来自全世界的美食,看最high的A片,而墙的那一面,我们只能吃spreewald黄瓜,看早间新闻,午间新闻和晚间新闻。
  
  巨变对老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亚当•斯密告诉我们,当大家各为其利时,社会的总利得自会增加,并且自然形成秩序,而并不是恩格斯所说的那种“混乱状态”。这种秩序就是市场。政府的作用就是对这种不精确且不可操作的秩序进行修修补补。而我要说,政府起源于公共事物管理(正如业主委员起源于与物业公司对抗),但政府是由人组成的,人是贪婪的,又有谁来保证这个“业主委员会”会蜕变成统治者呢?答案是市场。资本家,金融家影响政府行为(愤青谓之官商勾结),在我看来并一定是坏事,因为这带来了权利制衡。当然,仅有市场远远不够,但它是最要的。
  
  然而东德的老人们没有机接触到这种“歪门邪说。”用Alex的话,他们把自己纷纷嫁给了国家。当最后民主德国垮掉的时候,他们成了寡妇。
  
  影片的高潮部分,莫过于直升机掉起的列宁雕像穿过大街小巷,最终与Alex的妈妈迎头相遇的时候。
  
  Alex的妈妈偷偷跑出房子,她看着直升飞机下的列宁,或者说列宁正看着她。布尔什维克列宁一手夹着一本书,一手做出邀求的动作,他似乎在说,“孩子,随我去吧。”又或者在说:“现在只有中国是社会主义了,咱们去那看看别人怎么消除贫富分化的。”但他最有可能是在说“现在用来吊我这根绳子和吊死萨达姆的那根绳子都是中国长三角生产的吗?”
  
  Alex的妈妈最终还是去世了,Alex把妈妈的骨灰装在小火箭里,让它飞向天空,绽成一朵礼花。
  
  巨大的赤色帝国,从东德的莱菌河一直延伸到大平洋的海参威,从北冰洋的西伯利亚一直到赤道之际的红色高绵。遥远如加勒比,鼻息如蒙古,北韩。从穆斯林的鞑靼故疆到儒教的东亚诸国,从东正教的基辅华沙到古巴的甘蔗地。红色的帝国横亘无涯,轻易碾平累积千年的文化礼教,将强大如宗教的社会力量抹为虚有。迄今为止,只有共产主义有此伟力。
  
  然而,这头赤色的巨兽在1990年彻底瓦解了。你可以说,烈士的鲜血付之东流,你可以说,一个凝聚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狂热欲望总和的实验,以失败告终,但我想说的是,人类这种夸父逐日般的精神,值得圣赞,历史不会忘记共产主义,我到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共产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精神力量所能达到的极限。
  
  最后以Alex的话收尾吧。
  
  这个国家,我的母亲与之永别的国家,她一生信仰,至死不渝,
  这个国家,在现实中从未如此存在过,
  这个国家,只有当我回忆我母亲时,才能想起它。

 3 ) 再见列宁 Good Bye Lenin! 2003

“这片困住我母亲的土地,是她所信仰的土地。我们让它存活到了母亲生命的最后一秒:一个在现实中不再存在的国家,一个在我的记忆中总与我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国家。”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在他的南斯拉夫地下以迷离魔幻的步伐癫狂乱舞;乔治•巴勒菲在他的匈牙利操着一柄说不出形状的大刀砍斫他的人体雕像;而沃尔夫冈•贝克,则用德国人特有的幽默、浪漫和情怀击碎了祖国那堵薄如蝉翼却又坚不可摧的砖墙。也许在我们眼里这些导演讲述的无非就是同一段历史,但它们似乎也各有不同;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不同的镜子,对爱情、友情和亲情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再见列宁》有足够的力量引人发笑,那是一种掘出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珍贵记忆的喜悦,而它也同样能让人感伤,因为那些本该继续存在的东西,现在却远得不可触及。
为什么这么遥远?这可就说来话长了。如果非要用一句话解释清楚,那不如我们反问一句回去:少活一年到底能怎么样?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影片的整个剧情的走向,而且还不止于此;回答这个问题的架构和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逻辑和风格。在这里,《再见列宁》并没有天马行空地把这一年活生生地从一个人的生命当中除去,而是将这一年深深地嵌入历史节点,以至于时间必须以秒计算,每过一分钟、一小时,整个世界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就在这一年当中,东西两德的界线骤然消失,人们心中的信念骤然改变,就连施普雷林腌瓜也骤然贴上了另一种标签;尤为不巧的是,主人公亚历克斯的共产主义母亲,恰在此时突发心肌梗塞,自此八个月不省人事。
当她再次睁眼醒来,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变化;然而她根本不曾察觉,她所能看到的周遭的一切,其实都是亚历克斯为了防止这位“嫁给了共和国的女人”情绪激动再次心梗所精心筹划和设置的假象。在所有这样入情入理的情节背后,我们也渐渐发现,这位母亲确实与共和国有着某种并不十分契合的关联:二者都可以被称为“母亲”,二者都是在突然之间病倒,二者最后也都不可挽回地步向了死亡;然而具体来说,母亲的离世相比共和国的覆灭则要晚一些。这里产生的“时间差”或者“错位”,可以说造就了这部影片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它一方面给亚历克斯一家人造成了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也给亚历克斯提供了时间,提供了重新了解他所痛恨的共和国的理念和母亲的信仰的机会。
“时间差”的产生并不使人觉得刻意,是因为它的的确确有一种含义:具体来说,共和国的覆灭实际上表示了一个国家作为政治实体的消亡,它也许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不复存在”,但一个概念被抹去好像又实在是有点儿飘渺无力。但是,母亲的离世,则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信仰和人们心中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真真切切的理念逐渐受到侵蚀和吞噬。而无疑,只有精神的灭亡才能让一个国家(乃至一种国家)真正趋于毁灭。正是基于这点,亚历克斯在这个真空当中着力编织、营造的假象的“网”,可以说是对双方均有涉及的:它既是对母亲的爱的体现,也是对共和国理想的重温和怀念。
当然,他自己所设想甚至沉溺其中的信仰和理念似乎既超越了东德的“民主”共和国对人的“压迫”,也超越了西德的联邦共和国对事业和金钱的竞逐。然而无论如何,这种对理想的重温和怀念多么温存,它始终还是伤感的,那种永远也无法达成的信念只能永远存在于录像带和假新闻里,存在于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信仰的真情之中。亚历克斯显然明白,无论出于何种方面考虑,总有一天,他必不能再自欺欺人地相信自己创造出来的神话;况且,那股一直支撑他怀旧的“对母亲的信念的信念”以及对他一去不复返的父亲的恨,都在突然之间崩塌得连渣渣都不剩了。有一天,亚历克斯得知自己的父亲并不是那样的薄情寡义之徒,他曾经来信,他曾经坚守,所谓的“投敌”不过是母亲编造的谎言;反倒是母亲因为恐惧音信全无,那曾经如梦般斑斓、如水样清白的母亲的形象就这样被彻底玷污了。仇恨和信仰在一瞬间全都没了对象,一切也就只能在此做个了结。
就在此时,就在我们马上可以确信那感伤柔和的调子已经有了足够的分量,影片也足以完美结束的时候,导演和编剧似乎却在告诉我们,这里好像还是少了点儿什么。仔细想想,我们也确实不禁要问,母亲难道真的对那尊逐渐远去的、挥手道别的列宁,对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广告和物什没有任何察觉吗?显然不可能。种种迹象表明,母亲不止已经察觉,而且根本就已经知道真相了。影片轻描淡写地展现了亚历克斯的女友劳拉将真相告知母亲的事实,又在最后轻描淡写地展现了母亲看到假新闻时候种种已经对事实了然于胸的表情和眼神——我想那才是真正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地方。因为,母亲并不是一个躺在床上的机器,她有智力、有情感,她了解共和国,也懂得自己的儿子。当她被无尽地施与、被善意地蒙骗之后,她竟然也倾其所能施与了她的全部——尽管她的全部也就只有让儿子纯洁善良的心灵得到应有的安慰。直到这时,我们终于明白《再见列宁》用亚历克斯的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另一重意味:那句“我们让它存活到了母亲生命的最后一秒”里面,到底凝结了多少母子二人共同的安慰与感激,凝结了多少相互之间的善意和秘密,又凝结了多少爱与信仰。那些渐而消失的,也被补偿回来,本该失落的,现在却充实起来。
如果用个什么东西比喻那些曾经存乎每个人心中的信仰和爱的话,我想烟花最好不过。动人又转瞬即逝,美好又脆弱不堪。
妈妈走了。她随着一支火箭升上了天空。共和国也走了,它随着妈妈一道消失在空中。就连天空也走了,被那化身总统的假航天员带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租车。亚历克斯眼里,妈妈带走了孜孜以求的信仰;而在妈妈眼里,最值得她留恋的,则是费尽心力营造梦境的亚历克斯。
“她现在或许正飘荡在空中某个地方,看着我们呢。”
再见妈妈,再见列宁。

 4 ) 历史的伤害

  这实在是一部应该力荐的影片。初看电影名字,以为德国拍的一部关于1924.1.21即列宁逝世以后的苏联的电影。对列宁的忌日,竟然那么清晰的记得。然而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那样。从1978年到1990年的两德统一,一个东德家庭在那段岁月中的变迁。母亲一直以来对两个孩子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关于他们的父亲。在母亲口中,丈夫为了西德的情人而离开他们一家去了西德,再也没有回到东德来过。然后故事从男主角的口中缓缓道来,同样有很多的独白,同样许多记录历史风波的黑白影像......这一切仿佛是德国电影惯用的手法。原本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也许可以就这样平静度过动荡的岁月,只是1989年的那次游行,母亲在看到儿子被拘留后因激动而昏迷使原本平静的家庭完全改变。
     母亲是东德极力维护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可是在她昏迷的8个月中,柏林墙倒下,东西德互通,直至两德统一。她醒来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发生的一切。儿子害怕母亲再受刺激而守护着这样一个秘密:穿旧时的衣服,使用东德时期的食品包装,甚至连电视节目都是朋友特意制作的有关东西德分裂的新闻。其实看起来并不沉重,反而滑稽幽默。最后母亲死前告诉他们隐藏了好多年的秘密:父亲的离开是因为政治问题。而至死母亲都不知道东西德已经是个统一的国家。
    爱极《再见列宁》的配乐,舒缓而让人倾心。其中一段和《天使爱米丽》女主人公打水漂的那段一模一样,本片的配乐正是担纲《天使爱米丽》配乐的法国大师级人物Yann Tierson。那些往日的时光随音乐在电影中沉淀,德国的动荡,从分裂到统一的沧桑现实也被唯美的影像与音乐艺术化并柔化。给人留下的只是微微的伤感并适合在原声音乐中回味那段动荡的历史。
    爱极柏林那座城市,记得一本杂志上介绍过那是欧洲最像北京的城市,保留着古老的建筑和废墟,还有正在施工的起重机。它真的没有巴黎的浪漫,伦敦的情调,马德里的热情,但它拥有说不完的历史沧桑感,沧桑到让人心疼,它曾经被分割开来,经过时间的洗礼却仍然伤痕累累。柏林墙虽然倒下但那段记忆却依然深殖人的心中。
    总是想起三毛笔下在60年代艰难通过东西德关卡的那次经历,想起从东德去往西德的被歧视的人们,想起历史教科书里的黑白相片......电影里说90年德国队在世界杯上的胜利让两国人民短暂团结一致,可是今天,历史埋下的矛盾仍在继续着。这也是为什么两德统一那么多年后仍然出现这样的电影描写一个家庭在当时的变迁,不难发现,影片中充满着深深的对东德的眷恋,毕竟它曾经存在了41年.
  也许是最近的感情比较丰富,看电影常常流泪.当多年以后父亲与子女再次乡见,只能无言,只有刺痛人心的陌生感.虽然他们爱着对方,他曾写来那么多被妻子藏起来的信,她那么疯狂得去找信躲在角落里哭泣,可是时光还是那么无情得将被迫分隔的本应该亲密无间的人变得疏离.假如不是因为政治和历史原因,她们本应该获得幸福.多希望世界上少一些这样的家庭,毕竟这样的局面受这样的伤害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5 ) 再见列宁,再见理想

生于70年代的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老去就已经开始怀旧了。
《再见列宁》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东西德合并之后对旧有一切的怀念,毕竟,一个存在了41年的国家不会因为一堵围墙的倒塌而消失在我们记忆之中。
“8周后母亲回家了,虽然恢复正常,但象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随之而来的是母亲清理了一切有关父亲存在过的痕迹。从此,父亲便不再被提及。父权体系被打破了,阿历克斯从此激烈反抗母亲的新情人。
在阿历克斯身上,我看见了似曾相识的70年代精神特征。
表面上看我们与6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实际我们总处于这样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我们既不象前者感受过历史的凝重也不象后者干脆可以逃脱得一干二净。从内心来说我们是趋于保守的人,我们既不新鲜也不陈旧。过去的一些恍然隔世已凝结成固体。可外面的世界又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这使得我们无所适从。
我们远不象人们眼中那样活得那么轻松。
当我们刚张开眼睛看看世界时,整个世界动荡了。处于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我们不免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复杂心态。我们的年幼使得我们没有机会跟随60年代的那群真诚或虚伪的年轻自由主义者们喋血街头。因为该看见的和不该看见的都不幸地被我们亲见了,所以在90年代成为民族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之前,我们充满了迷惑和怀疑。我们无法感受出生于60年代的人们反复吟唱的80年代的理想主义气息,并坚定地认为骠悍与温柔同在、美丽和哀愁并肩实际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思维定势。
他们怀念的如冰雪般纯洁如烈焰般火热的八十年代同样让人怀疑。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那是建立在又一次反传统上的虚假文化繁荣和山头林立。人们每一次都试图推翻否定些什么。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而我们的感觉倒和《红旗下的蛋》相似:突然的开放,实际并不突然。
超越乐队在《再见理想》里苍凉吟唱:就在这刻想起往事,心中一股冲劲勇闯,抛开那现实没有顾虑,彷佛身边拥有一切……
我们在成年后埋葬了年少轻狂时的梦想,只有在一闪念之间才会恍然想起当年的雄心,泪流满面追忆我们的曾经。
就象我们的父辈不会忘却当年的豪情一样:还记得吗? 我们曾饮马顿河岸,跨过乌克兰的草原,翻过乌拉尔的高峰,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踏着国际歌的鼓点,驶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瑞士的风光,比萨的塔尖,也门的晚霞,金边的佛殿,富士山的樱花,哈瓦那的烤烟,西班牙的红酒,黑非洲的清泉。这一切啊:都不曾使我们留恋! 因为我们有钢枪在手,重任在肩。
我们只有无限淡化,却至死不会忘怀。
哪怕心如死灰,我们仍在努力。哪怕明知不可为或不好为,我们仍在奋斗。
所以阿历克斯不知所措地跟随着由60年代为主体构成的游行队伍,喊着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口号,不知道坐标在何处。在一个本应该至少正经一点的场合却因吃苹果塞住气管,并由此认识了后来的女友。
母亲叙述她的恐惧是国家对子女监护权的剥夺以及长年的排队折磨。在我看来,她更在乎的是社会主义的井然有序和可靠配给保障,尽管这种秩序是建立在单调乏味之上。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对于西方世界是充满诱惑的,无数西方朝圣者来到社会主义国家,他(她)们倾慕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和集体意志,倾慕人人都是诗人的社会,当然,也很希望交往一位传说中性开放的革命美女。相对照的,时至今日,我们不还是为朝鲜的团体操表演而喝彩吗!可以想象,生于战败时德国的母亲,废墟和匮乏是她一生难以挥去的阴影。为了满足心理的安慰,她放弃了一切努力,哪怕是父亲。所以在 “可口可乐原始配方确系是东德实验室50年代的研发成果” 明显属于恶搞的情节面前,母亲宁愿选择了相信。
阿历克斯和天才丹尼斯为母亲编织了一个值得尊敬的谎言,尽管没有人不认为这是疯狂的举动。其实这才是真实的谎言,设想一下,如果母亲没有昏睡8个月,而是亲历了那段历史会怎么样?母亲和冈斯基老先生们就那样被社会抛弃了,被一个为之工作了40年的国家所抛弃了。他不天天看电视还能做什么呢?在两德尚未统一的时候,母亲就因为她的理想而遭到了清洗被解雇。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国防部长凯斯勒、总参谋长施特雷列茨以及边防军各级指挥官被审理,国防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受到过审判,国防部的所有副部长都蹲过监狱,无数边防军官兵锒铛入狱……而在此之前,西德许诺受到法律制裁的只会是少数几个人。谁说西方不善于搞清洗运动?
母亲其实是这场善意骗局的合谋。并在一个伪造的美好结局之中安详离开。
自由飞翔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从父亲出走那天的希格姆·金进入太空,到阿历克斯和一群少先队员发射宇宙飞船,到阿历克斯寻找父亲坐上了希格姆·金的拉达,到希格姆·金“担任”新一代的领导人,最后到宇宙飞船搭载母亲骨灰飞翔空中。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
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
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
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6 ) 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

我记得该片里有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很有玩味,其实母亲很清醒地活在自己编制的一个梦里,到最后她才说了实话.

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没提到这个情节?要么是我记错了?

 短评

“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

8分钟前
  • Scarrie
  • 推荐

柏林墙主题作品中最冷静的一作

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民主德国在15平米的空间里延续

12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最后母亲已经知道了,除了儿子以外的家人也都知道母亲知道了,儿子还在全力为母亲营造假相。母亲笑而不说破,女友和姐姐也笑而不说破,反倒成了大家合力成全他的善良,我觉得说软弱更恰当。“再见”有再见和不再见两重意思,《再见列宁》是不再见,但母亲见到半空中的半截列宁是再见,经典已极的镜头。

16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2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我太沮丧了,我永远不会写出这样的剧本,拍出这样的电影来!

23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再见列宁,再见爸爸,再见童年,再见理想。

2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在柏林墙倒塌后的几个小时里,就有成千上万的西德人民走进东德,许多人想留在东德,他们想从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并非所有人都想参与职场争斗和拜金主义的活动,并非所有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哭了,这段台词就是男主和不少左派心中理想的社会主义吧,没有996和奋斗逼,可惜只存在于幻想中。

27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要说拍得有多好倒未见得,其实就是个情节剧的路数,但我真的好喜欢故事里那种浪漫化。让时间和光阴就这样定格在一个房间里,当母亲走出房间,与天空中直升机吊着的列宁头像擦肩而过,那一刻真是太诗意了。前进达瓦希里就缺这种浪漫,缅怀革命年代却没有浪漫主义情怀,那就是三观不正了。

2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想吃德国酸黄瓜

33分钟前
  • 杜边生
  • 还行

好棒的创意,里面那个小胡子播报员太可爱了,也圆了做导演的梦呢。抛去政治层面的东西(其实这个片子已经很温和了),这其实大概说的就是“为了亲爱的妈妈可以再造一个世界”吧。这种时代逝去的无力感真是让人动容啊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最喜欢的电影,只看过一次。我知道只需要看一次它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41分钟前
  • AC
  • 力荐

音乐超级棒,带着那些对过去岁月的感伤.

43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她曾经相信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集体密谋的保护。节奏特别好。德国统一不过是1990年的事;苏联解体,1991年。屋顶抛撒作废的东德马克、模仿新闻联播的假新闻,社会主义退休俱乐部、宇航员出租车司机,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保存期限是多久?Humor is tragedy plus time。离得远了,都变成了黑色幽默。

46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之前一直没看,不因为别的,就因为肯定是一看就喜欢上。结果——果然喜欢上了。以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合二为一,不同的是,作为政治实体的祖国母亲先行一步,而作为信仰的母亲迟迟没有离去。直到有一天,那个幻想中的影子也不得不幻灭死亡,恰如挥手的列宁头像掠过头顶,一去不复返。

4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一个时代的逝去...列宁雕象的那个镜头真是经典啊...

52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像是一封写给时代的抒情长信,盖上了查无此人的邮戳,又被寄回了历史。藉由亲情的窗口,温情脉脉地演绎了时代变迁下人们的大开眼界与无所适从,这种变革感甚至通用在每一次的怀旧记忆里,让人顿感电影实在是太美好了。母亲望着直升机悬垂的列宁像,仿佛一个时代的挥手作别。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温暖人心。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多年后见到开出租车

56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推荐

我们的历史总是在前进,可是掉队的人自有其缅怀的理由。这是儿子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也是关于时代轰隆碾过的印记。能把一个谎言如此的自圆其说,剧本功不可没。内什么,Daniel Brühl明明很帅哪里像老鼠了(我好像穿越到“极速风流”了...) o(>﹏<)o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就像有一集《我爱我家》,宋丹丹失忆了,贾志国一家一夜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

58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